孫衛峰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胥各莊動物防疫站,河北唐山 063300)
限于養殖技術的落后和對利潤的盲目追求,很多養豬戶在養殖時更為關注豬飼料的喂食,追求投入最少而產出最多。這就使得養豬戶對于豬所生活的環境并不關心,使得豬長期生活在空氣污濁、氨氣強烈的惡劣環境下,長此以往會對豬的呼吸系統產生不良影響,繼而引發肺部炎癥。此外,養殖場出于利潤的考慮,豬只頻繁周轉,使得豬的免疫力下降,患病概率加大,死亡率增加。同時豬頻繁周轉也使得一些病豬在疾病還沒有得到充分治療的情況下四處流轉,使得疾病迅速傳播,帶來更多的經濟損失。
肺部炎癥在60~80kg的肥豬和處于生產階段的母豬中發病率最高,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體溫升高、咳嗽、精神不振等情況。發生這種疾病時一方面飼養者不能及時的發現豬的前期不適癥狀,另一方面,這種疾病發作快,豬的攝食量在一開始會大為減少,繼而很有可能發生急性的死亡,而鼻孔中流出帶有泡沫的血液是很多死亡的病豬常見的癥狀[1]。由于這種肺部炎癥發病率高、發病速度快、造成的后果嚴重,且帶有一定的傳染性,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治療與預防控制并重,而要以預防控制為主。
豬之所以患上肺部炎癥,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細菌、病毒以及其他微生物的作用,突破了豬的免疫系統,使得豬由于傳染而受到疾病的侵擾。在病毒中人們比較熟悉的豬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病原,而除此之外還有豬肺炎支原體以及豬呼吸與繁殖綜合征病毒等。在細菌中,豬鏈球菌、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和多殺性巴氏桿菌等都會引起豬肺部炎癥。除了細菌和病毒之外,由于豬生存的環境一般較為惡劣,缺乏殺毒和對寄生蟲的清理,導致一些寄生蟲也會攜帶病菌使得豬患上肺部炎癥。
除了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傳染性因素之外,還有很多因素需要養殖戶和技術人員提高重視程度。一是豬只的生存環境,這其中包括周邊空氣的質量,尤其是氨氣的含量如果大于50ppm,灰塵過多,濕度太大,此外不能夠根據室內的空氣情況合理的選擇排氣時間,空氣質量得不到保證。二是混養豬群,使得不同健康情況,不同來源產地和不同斷奶日齡的豬只混合養殖,更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誘發疾病。三是飼料的營養不足,飼料營養是否充足直接關系到豬對疾病的抵抗力大小,很多養殖戶為了更好的節省成本,經常會給豬喂食一些發生霉變的腐敗食物泔水,這其中包含著諸如黃曲霉毒素的有毒病菌,會使得豬的免疫力進一步降低,引發很多疾病。
有的養殖戶認為,既然豬生存的環境空氣質量差,那為何不將豬場四面透風,使得混濁的空氣排放出去,但這種想法其實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固然,我們在養豬時需要經常通風,但如果長期通風,豬也會被外來病菌傳染或者是由于寒冷和風力過大,引發新的疾病。正確的養殖方式是對豬場實行封閉式的管理,對內要加強消毒和滅蟲、滅蠅和滅鼠工作,保持室內清潔,對外則是要盡量減少外來人員的進入,做好外來人員的消毒和防菌服的穿戴工作,保證豬的生存環境干凈衛生。
在養殖豬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使用本場的豬進行自我繁殖和養殖,這樣能夠較好的規避一些傳染疾病的侵擾,使得本場豬和外來豬都不會因為不適應而產生疾病。但如果確實有需要引進外來豬只時,也應該謹慎對待,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來杜絕疾病傳染。比如在剛剛引進外來豬時,要在遠離生產區的區域進行隔離飼養,并喂食一些必要的預防性藥物,請專業的獸醫前來檢測外來豬是否感染疾病,只有這樣觀察一段時間之后,才能將外來豬與本場豬一起飼養,最大限度的減少疾病發生。
一個良好的豬舍環境對豬只疾病尤其是肺部炎癥發病率的降低至關重要,一方面要做好衛生清潔和消毒工作,讓豬群能夠在一個較為舒適衛生、干燥整潔的環境中生活,使得病毒細菌等病原體不能滋生和傳播蔓延,另一方面還要調節好豬舍內的溫度,做到冬暖夏涼,適宜豬群居住。此外,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豬群的養殖密度不可過大,否則容易滋生病菌,一旦發生傳染疾病,將會對大批豬群產生影響,給養殖者帶來較大的損失。
當豬患上肺部炎癥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將病豬與其他豬進行隔離,防止病毒傳染擴散,使得更多豬患上疾病。對于病情比較嚴重的豬,要盡快使用群體投藥或者是注射藥液的方式進行控制。豬肺部炎癥的致病原因多是支原體肺炎引起的,這種疾病很容易產生混合感染,并繼發其他疾病。因此要首先有效地控制支原體感染,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再次發生。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對進行分娩母豬所產仔豬的護理,在分娩前后的一周時間后,可以對仔豬進行早期隔離斷奶,或者也可以在斷奶前一周以及斷奶后的一個月再仔豬的飼料中適量的添加一些抗菌素,這樣可以更好的預防和控制豬肺部炎癥的發生。
豬肺部炎癥發病率高,致死率也高,養殖者和技術人員在養殖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將炎癥扼殺在搖籃之中,最好的保障養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