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應洲
(河南省正陽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正陽 463600)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不斷關注,傳統的豬病病理剖檢診斷技術也逐漸與社會發展產生脫節,難以滿足當前人們對豬肉類食品的安全要求,因而發展豬病病理剖檢診斷技術是當今時代的必然要求。臨床診斷、病理剖檢診斷及實驗室診斷是豬病診斷的主要技術。筆者就豬病病理剖檢診斷技術進行分析。
只有充分掌握豬解剖特點,才能正確識別豬正常組織器官的形態、位置、色澤和大小,也只有將這些特征準確地識別出才可以準確分辨正常和病變的組織器官[1]。比如了解豬是單胃雜食動物,真皮層比較厚,皮下組織內含有大量的脂肪細胞,而皮下脂肪層也正是由這些脂肪細胞組成。脂肪層為白色,內有紅色肌肉,肌肉中有纖細的肌纖維,豬的臀部、頸部與股部比較發達。
發生疫病的生豬組織器官會出現相應的病理變化,只有把病理變化準確地識別出來才能將豬發生疫病的原因找出來,分析導致豬病的原因是豬病診斷的主要依據。當豬發生疫病時,各組織器官必定會有與之相關的炎癥出現,尤其是在淋巴系統、消化系統以及呼吸系統上會出現相應的炎癥,因而生豬在發生疫病時這幾個組織系統也是最容易被感染的[2]。所以在豬生病后將這幾個組織器官的變化準確地識別出來對診斷并治療豬病有重要作用。生豬感染疫病的時候,各組織器官都會呈現出一定的變化,如滲出漿液、變形或者壞死等。因此必須定期做好豬病病理剖檢診斷,將水腫、肥大、充血、出血、淤血等狀況正確識別出來。
豬死去之后,尸體會在外界環境以及豬體內的細菌和酶的作用下產生一連串變化,如尸冷、尸僵、形成尸斑等。只有將豬死后的尸體變化做到準確認識才能避免將死后變化和生前病理現象相混淆。
在解剖死豬尸體之前,需要了解死豬在生前的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和治療效果,只有了解豬病情況,才能縮小疾病范圍,對死豬進行針對性解剖,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豬病剖檢診斷的效率,而且還能確保剖檢診斷的準確性[3]。在對病豬病情了解的過程中,需要細致分析病豬皮膚、體表及天然孔,并且記錄異常信息。通常采取背位姿勢對豬的尸體進行剖檢,為使豬保持背位姿勢,需要切斷豬的四肢內側使其保持平穩。
順著白線從劍狀軟骨后面切開腹腔,直到趾骨前緣。首先觀察死豬腹腔內是否有滲出物,若有滲出物需要對其顏色、性狀及數量進行仔細觀察。然后觀察腹腔器官的光滑度、腸壁是否產生粘連,隨后切開腹壁兩側,露出腹腔內的所有器官,最后摘除全部的組織器官。
詳細而客觀地描述豬病病理剖檢診斷過程中所發現的病理情況,并且將這些情況真實地加以記錄,使其成為有效的診斷資料。詳實地將死豬的日齡、品種和喂養飼料等內容標記在剖檢診斷記錄中。當剖檢診斷工作結束后,必須要深層掩埋死豬尸體或者進行焚燒,將剖檢中所穿著的衣服和鞋子及時進行換洗,避免病毒的二次擴散。根據實際的剖檢情況和外部環境情況對豬病病理做初步診斷[4]。當有了初步診斷之后,還需依據流行病特征及發病表現做進一步診斷,并根據診斷結果采取針對性的具體治療措施。
通常說來,在對豬病病理進行剖檢診斷的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方面事項:(1)應當選擇方便消毒、有助于病原擴散的地方當作剖檢場地,條件允許的話最好在專業的解剖室內進行剖檢診斷;(2)剖檢過程中所用到的刀、斧頭、剪刀等主要解剖器具需要在使用之前進行徹底的消毒。假如解剖人員在剖檢的時候手被解剖器具劃傷,那么就需要及時對傷口進行消毒和包扎,避免發生感染;(3)病豬死亡后應當即刻進行病理剖檢,如果尸體腐敗再進行剖檢就很難看清各組織器官的病變了;(4)在結束剖檢工作之后,要及時將豬的尸體進行深層掩埋或者做焚燒處理,消毒工作要徹底、嚴格地做好,以免病原發生再次擴散。
剖檢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具有比較強的綜合性,通常都是來檢查尸體的病理變化,并將剖檢結果作為依據對疾病進行診斷。在對豬疫病進行防治的過程中經常會有生豬患疫病急性死亡的情況發生,由于有一些患病的生豬在臨床檢查的時候并沒有明顯的病癥表現,因而為豬病的有效診斷帶來了諸多問題。特別是在面對流行性或者是群發性豬疫病的時候,通過病理剖檢診斷,豬病問題會變得更加簡單,甚至可以通過病理剖檢做出準確的豬病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