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開麗 吳立杰
(1.山東智誠農牧發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濱州 256600;2.山東省無棣縣良種畜禽繁育場,山東無棣 251900)
2019年8月,山東某鴨場飼養種鴨20000只,220日齡時突然出現采食下降、高熱、排白綠色水樣稀便,隨之產蛋急劇下降,發病三天開始死亡,后期死亡率逐日增加,產蛋率逐日大幅降低,個別鴨子伴有神經癥狀,出現扭脖、癱瘓等表現。鴨群均免疫過鴨瘟、鴨肝與禽流感。養殖場鴨群最初發病時死亡數量較少而沒有引起養殖場重視,自行發病后飼養員使用過抗病毒藥及氟苯尼考等多種抗生素均無效。隨后發病越來越嚴重,經實驗室檢測,最終判定為鴨黃病毒與鴨疫里默氏桿菌導致的混合感染,通過藥敏試驗選出極敏感的藥物進行用藥,最終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患鴨病初肢體發軟,不愿走動,甚至停止運動,采食下降或廢絕,飲水量明顯減少,體溫升高,產蛋量減少,部分蛋小且輕,隨病程延長,出現大批量死亡,嚴重的病鴨3~5d死亡,死淘率增高,傳播速度極快,個別鴨子出現神經癥狀,轉圈、抽搐、翻個或身體向一側傾倒,頭向背部彎曲,兩腿呈劃船樣姿勢。
急性死亡解剖后發現心包大量積液,心包膜表面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心肌、心外膜出血;肝臟腫大,表面有很多出血斑或出血點并被一層灰黃色纖維素膜包裹,有干酪樣滲出物;膽囊腫大,呈深黑紫色;脾臟腫大,表面有壞死灶和出血點;肺臟淤血;輸卵管有炎癥,卵泡變性、壞死;大腦有輕度的水腫,腦膜充血。個別嚴重的死鴨,直腸出血,腸道黏膜脫落;鴨掌腫大。
4.1.1 病毒分離:無菌取病料,用組織研磨器進行充分研磨,以無菌PBS∶研磨液為1∶5進行稀釋,經3次反復凍融,離心后取上清,通過0.22 μm濾器過濾除菌,以0.2ml/枚的劑量接種至7日齡的SPF鴨胚尿囊腔中,置于37 ℃孵化箱進行孵育,12 h/次照胚觀察,棄掉24 h內死亡鴨胚,無菌條件下收集3 d死亡鴨胚尿囊液儲存于-80 ℃超低溫冰箱備用。觀察死亡鴨胚特征:鴨胚明顯發育不良,蜷縮,體表大面積出血。
4.1.2 紅細胞凝集試驗:取死亡鴨胚尿囊液進行紅細胞凝集試驗,結果陽性。
4.1.3 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取死亡鴨胚尿囊液,與鴨黃病毒陽性血清進行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結果陽性。
4.1.4 試劑盒檢測:用鴨黃病毒ELISA試劑盒進行檢測,結果為陽性。診斷為鴨黃病毒感染。
4.2.1 涂片鏡檢:取可疑病死鴨的心血、肝、腦等組織制作涂片,經革蘭氏染色鏡檢是革蘭氏陰性菌;經瑞氏染色鏡檢可見為兩極濃染的小短桿菌。
4.2.2 細菌培養:將病死鴨的腦組織、心血和肝臟無菌接種至巧克力瓊脂平板、TSA固體培養基、鮮血瓊脂平板和麥康凱瓊脂平板上,分別置于37℃的燭缸中(含CO2)和37℃恒溫箱培養24 h。培養結果:在巧克力瓊脂平板中出現稍微凸起、表面光滑、透明的圓形菌落,TSA固體培養基中長有整齊光滑、微凸有光澤的菌落,鮮血瓊脂平板中可以正常生長,未溶血。而麥康凱瓊脂平板中未出現菌落。
4.2.3 生化試驗:糖發酵試驗中對甘露醇、葡萄糖、麥芽糖、乳糖均不發酵;硫化氫試驗、檸檬酸鹽利用試驗、MR試驗、V-P試驗均為陰性;接觸酶試驗陽性。
4.2.4 血清型鑒定:常規玻片凝集試驗結果顯示,與鴨疫里默氏桿菌1型陽性血清混合后出現顆粒狀凝集。不出現顆粒狀凝集,診斷為鴨疫里默氏桿菌感染。
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青霉素、頭孢噻肟高敏;慶大霉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強力霉素中敏;丁胺卡那、恩諾沙星、鏈霉素不敏。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診斷該疫病為鴨黃病毒與鴨疫里默氏桿菌的混合感染。
(1)發病鴨群全部按照產品說明用頭孢噻肟鈉飲水,連續飲用4d,一天兩次集中飲水,期間禁止斷料斷水。嚴重鴨群選擇頭孢類藥物肌肉注射,連續使用3d[1]。
(2)適當對全部鴨群使用清熱解毒,增強自身免疫力的產品或飼料添加劑(雙黃連,黃芪多糖,多維,葡萄糖等)。
(3)注意養殖場管理,及時更換墊料,一天兩次帶鴨噴霧消毒,做好通風與保暖,減少應激,對病鴨隔離飼養,對死鴨無害化處理。
通過上述方法的使用,5d后鴨群已經基本上恢復正常。
對于鴨黃病毒感染一定要盡快診斷,防止后期繼發細菌感染或者并發感染多種疾病的出現,使簡單疾病復雜化。而鴨疫里默氏桿菌如果出現治療效果不明顯再加上季節更替、天氣惡劣或者管理不善更會加重病情。單純的病毒病沒有引起高死亡率,但自身抵抗力降低,阻擋不了細菌的侵入,從而引起繼發感染,增高死亡率。使疾病更難以診斷,增加治療難度。這就要求養殖戶不要胡亂用藥,可能會延誤甚至加重病情,或者增加耐藥性,鴨疫里默氏桿菌容易產生耐藥性,且不同血清型、不同地區藥物敏感情況都不同,因此用藥前最好進行藥敏試驗的篩選,確定極敏藥物,及時并且準確用藥才是治療疾病的根本。另外,預防為主,因此,日常飼養管理就顯得格外重要。維護鴨舍及周邊衛生,保持適當的飼養密度,做到通風與保暖兼顧,維持飼料營養物質平衡,適當添加維生素或者微量元素等,都可以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