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仁它次
(青海省玉樹市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玉樹 815099)
多頭蚴病同時也稱為轉腦風或者腦包蟲病,其主要是由于帶科多頭蚴而引發的寄生蟲病,發病畜多為1到3歲的牛犢,發病沒有明顯規律,春季屬于該病高發季節,發病特征為長期躺臥、精神沉郁、后退或者前沖運動、轉圈、興奮、脈搏加快以及體溫升高,如果不進行及時治療,會導致牦牛死亡。該病死亡率較高,如果爆發會對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需要引起養殖戶的高度重視,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進而實現養殖效益最大化。
在牦牛患病后,其脈搏和呼吸加快,體溫出現明顯的升高,并未伴隨后退、前沖、轉圈以及興奮等情況。同時,患病牦牛還容易出現脫離畜群、長期躺臥以及精神沉郁等情況。隨著囊泡的持續增大,病牛腦組織承受的壓力不斷增加,容易產生意識紊亂、精神壓迫等情況,病牛行走笨拙、離群獨居,多數病牛會朝一側轉圈,發病后期還會出現痙攣、失明以及視神經萎縮等癥狀,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病牛會快速死亡,為養殖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在防治多頭蚴病過程中,養殖戶需要提升自身的防治意識,當地相關部門也要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首先,秉承預防為主、綜合治療的原則,與附近的養殖戶和畜牧業單位加強聯系和溝通,實現區域整體聯防,有效避免該病的大范圍爆發;其次,相關部門要通過電視、廣播、宣傳手冊以及新媒體等途徑加大疾病宣傳,提升牦牛養殖戶的防病意識;最后,定期組織當地的牦牛養殖戶開展多頭蚴病的防治教育工作,以座談會的形式豐富養殖戶的防治知識。
死牛是多頭蚴病傳播的重要方式,為了防治該病傳播,需要對死牛尸體進行正確處理。如果發現病死牛,需要對其進行正確處理,尸體不能隨意堆放或、丟棄以及私自販賣,嚴禁喂食家畜,采用深埋或者焚燒的方式進行無公害處理,避免野生動物食用后導致疾病快速傳播[1]。
多頭蚴病寄生于野犬體內,并且通過蚊蟲叮咬進行傳播,因此,當地養殖戶需要加強聯系,定期組織開展滅除野犬工作,限定家犬的活動范圍,做好驅蟲驅蚊工作,驅蟲后的尸體以及糞便要進行集中處理,采用深埋或者焚燒的方式。
首先,如果患病牦牛為一歲以下,其額骨較為薄弱,能夠打開顱腔進行囊泡摘除,但是如果患病牦牛為二歲以上,其額骨已經發育完全,骨質堅硬、額竇增大,無法直接打開顱腔進行囊泡摘除,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為了防止牦牛健康受到損害,需要嚴格規范手術流程,避免對腦組織造成傷害;最后,如果患病牦牛的病情較為嚴重,其腦組織已經出現了壞死以及萎縮的情況,利用手術治療可能會導致牦牛死亡,因此,需要合理選擇手術時機,在病牛出現轉圈、后退以及前沖等癥狀后采取手術治療。
首先,定期組織人員對牛舍進行滅菌消毒,防止滋生各種細菌和寄生蟲,降低牦牛患病概率;其次,如果放牧環境較為特殊,需要對附近的野犬、狐貍以及狼等野生動物加強控制,防止該病的傳播與感染;最后,與養殖無關人員嚴禁進入牛舍,并且對牛舍進行修補,防止野生動物進入到牛舍中[2]。
通過大量臨床試驗證明,手術是治療多頭蚴病最為有效的方法,在開展手術中,需要按照以下程序嚴格執行。具體如下:
科學選擇手術場地,盡量選擇清潔無塵、陽光充足的草坪作為手術地點,并且對草坪和手術用具進行消毒,病牛側臥放倒,根據病牛局部叩診、骨質軟化以及轉圈方向明確手術位置[3],在進行手術之前,需要對手術部位剃毛處理,并且進行消毒和清洗,使用手術刀將皮下組織和皮膚切開,切口呈現“U”形,使用止血鉗將皮膚夾緊,用手術刀將皮下組織和皮膚分離。在分離皮下組織后,使用手術刀切開骨膜,切口呈現“N”形,然后將顱骨打開,為了避免對病牛腦組織造成傷害,需要小心完成操作,使用鑷子夾起硬膜,然后切開切口,囊泡位置如果較淺,可以將其直接從切口中取出,囊泡位置如果較深,則需要使用枕頭確定囊泡的位置,位置正確會流出液體,使用注射器將液體吸干凈后,慢慢取出囊泡[4]。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囊泡如果破裂會流出大量液體,需要對顱腔進行清洗,使用一定濃度的生理鹽水配以青霉素,防止牦牛顱內感染,在完成手術后,對硬膜進行修復,蓋好骨膜、涂抹青霉素,使用結節將皮膚傷口縫合,用紗布進行包扎。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蓬勃發展,改革開放政策持續深入,居民的生活質量獲得顯著改善,市場對牦牛產品的需求量持續增加,帶動了牦牛養殖行業的快速發展,想要實現養殖效益最大化,養殖戶需要給予多頭蚴病以高度重視,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綜合防治,推動牦牛養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