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劍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江蘇淮安 223200)
接近產犢時,奶牛的應激反應是非常強烈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胎兒生長和開始分泌初乳,導致奶牛增加了對營養的供給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奶牛體內荷爾蒙的急劇變化,導致奶牛采食量出來了減少。基于這兩者間的矛盾關系,部分奶牛就出現了能量負平衡的狀況。另外,該階段奶牛對鈣的需求也會增加,如果不能及時從日糧中獲取鈣元素,則可能導致低血鈣癥的出現。可以說,大部分奶牛被淘汰或者出現疾病,都是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學術界常把圍產期奶牛飼養管理帶來的問題稱為“產犢綜合癥”。
(1)酮病。奶牛酮病又稱為奶牛酮血病,該病多見于奶牛產犢后的幾天至幾周內,其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紊亂引起的全身功能性失調的營養代謝性疾病。因為發病奶牛多為經產而營養良好的高產奶牛,并且容易出現久治不愈或反復發作的情況,所以及其容易給養殖戶(場)造成經濟損失。從發病原因來看,奶牛缺少運動,攝入蛋白質和脂肪過多,而又缺乏碳水化合物時,就可能導致奶牛酮病的出現。(2)脂肪肝。奶牛脂肪肝屬于營養代謝性疾病中的一種,其主要是因為肝臟攝取的脂類超出其所能氧化和分泌的能力而引起的,過量的脂類會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儲于肝臟中,降低了肝臟的新陳代謝,因此奶牛脂肪肝也被稱為肥胖奶牛綜合癥。從發病率和危害來看,泌乳初期奶牛容易出現此病,發病率約為50%左右,而顯著的表現為尿酮濃度增加,體重損失嚴重,采食量下降。所以,脂肪肝會造成奶牛生產性能和使用壽命的大大降低。
(1)真胃移位。該病是引起奶牛消化機能障礙的一種常見內科疾病,其臨床特征為慢性消化紊亂。因為該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發病對象多為年輕的高產奶牛,所以容易給養殖戶(場)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從飼養管理角度來看,飼養不當、過食精料、長期缺乏運動都可能引起血鈣降低,進而導致真胃蠕動緩慢,如果加上有機酸進入真胃并產生氣體,真胃就容易出現移位。(2)胎衣不下。奶牛分娩后12h內,胎衣不能完整自行排出的,就可以稱為胎衣不下,健康的高產奶牛胎衣不下的發病率為10%左右,雖然出現胎衣不下的奶牛沒有全身癥狀,但食欲和產奶量呈現出了明顯的下降趨勢,而當子宮出現弛緩或外傷時,則可能出現全身癥狀。據宋亞攀(2013)的分析來看,低血鈣癥引起奶牛胎衣不下的主要原因。
營養缺乏或營養過剩都會影響到奶牛的生長發育,通常情況下,養殖戶(場)只關注到了營養缺乏帶來的問題,其實營養過剩同樣會對飼養經濟效益構成直接的影響。因此,通過調節分娩期奶牛的營養供給,可實現一舉多得的目的。
分娩前,奶牛乳腺迅速發育,并且胎兒發育很快,該階段的營養供給以優質青貯和青干草為主,以滿足乳腺和胎兒的發育需要。而精飼料則需要堅持“少量多次、循序增加”的原則,一方面保證奶牛有較好的膘情,防止過肥不利于分娩,另一方面為產后大量進補精飼料做好準備。另外,分娩前后的日糧種類要盡可能保持一致,以避免奶牛產后出現應激。根據尹福泉和嘎爾迪(2008)的論述來看,圍產期高產奶牛的適宜日糧組成為:玉米青貯給量20kg/頭,玉米秸稈給量2kg/頭,精料給量5kg/頭,其中精料配方為玉米50%,麩皮18.5%,玉米蛋白粉6%,菜粕15%,棉粕3%,豆粕2%,預混料3%,食鹽2%,小蘇打0.5%。在補充微量元素及適量添加維生素A、維生素E的同時,采用低鈣飼養法,鈣占日糧干物質的0.4%以下,鈣、磷比例為1∶1,以防止高鈣引起奶牛產后癱瘓。
與產前相比,奶牛分娩后的營養需求較高,且泌乳量呈現出遞增的趨勢,因此產后2-3d可以優質干草為主,每日精料給量在2.5kg左右,盡量避免飼喂多汁的飼料。待奶牛食欲恢復和乳房消腫后,可逐漸增加精料飼喂量,每日可增加 0.5kg左右,一般產后 7~8d則可按照正常標準飼喂。根據李玉凡和陳建軍(2010)的觀點,奶牛產后的日糧組成為:酒糟給量8kg/頭,青貯玉米給量15kg/頭,干草給量4.5kg/頭,精料給量6.5kg/頭,其中精料配方為玉米45%,熟豆粕19%,玉米蛋白粉18%,麩皮10%,魚粉5%,骨粉1.7%,食鹽0.8%,碳酸鈣0.4%,微量元素與維生素添加劑0.1%。需要注意的是,精粗飼料的干物質比例為55:45最佳,以充足的營養促進奶牛產后恢復。
在分娩期,奶牛會經歷妊娠、分娩、泌乳的生理變化過程,其生殖器官和內分泌在短時間內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比如乳房炎易感性增強,血漿胰島素和葡萄糖水平下降,雌激素和腎上腺素水平在臨產時急劇增高等。基于該階段的特殊性,所以就需要對分娩期的奶牛做好飼養管理。
產前7d可讓奶牛入產房待產,而在這之前,需要對產房做好消毒工作,比如用20%的石灰水或2%氫氧化鈉溶液對牛槽、牛床和其他用具做好消毒,并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干燥清潔、溫度適中。在產房單獨飼養時,還需要禁止飼喂冰凍水或發霉變質的飼料,平時可讓奶牛自由活動,避免其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和刺激。在奶牛入產房后,需派接產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進行看護,以隨時留意奶牛的變化及臨產癥狀,并做好接產前的準備工作。比如,部分奶牛臨產前會出現乳房腫大的情況,如果不能及時擠奶,則容易引發乳房炎,不利于后續的哺乳和生產。
(1)在分娩后,工作人員需用溫水或消毒液清洗乳房、外陰、軀體和牛尾,并及時更換污染的草墊。奶牛產后10~30min,應使其站立,以減少后續出血,利于生殖器官的復位。具體可緩慢牽引其行走15min左右,之后可每天逐漸增加運動量。為幫助奶牛補充體內水分,還應該在分娩后的1h內喂食溫麩皮鹽水湯,以起到暖腹、充饑和增加腹壓的作用,便于后續胎衣排出。(2)奶牛產后5d內分泌的奶為初乳,因為其營養豐富,且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所以初乳對犢牛的生長發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此,需在產后30min左右擠出2kg的初乳飼喂犢牛,并用溫水清洗和按摩乳房,產后第二天擠出泌乳量的1/4,第三天1/2,之后則將奶擠盡,以促進乳房消腫。(3)胎兒產出后,要注意檢查胎衣排出情況,防止奶牛偷食造成消化障礙,一般而言,奶牛排除胎衣的時間不超過12h,如發現排除不完整或者胎衣不下的,可采用促進子宮收縮的藥物,加快子宮內容物的排出,防止奶牛出現子宮內膜炎或體溫升高,必要時可采取手術的方式剝離胎衣。
產奶量是體現奶牛生產性能最直接的指標,其除了受到遺傳因素、個體發育狀況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外,還受到了營養供給、環境控制和應激等主觀條件的影響。因此,在奶牛分娩前后的關鍵時期,就需要認真做好飼養管理工作,并對奶牛機體健康進行實時的監控,力求實現對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只有這樣高產奶牛才能真正高產起來,從而為養殖戶(場)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