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黑龍江職業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111)
改變教學節奏,在校期間以實踐為主,通過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追逐理論。傳統的教學模式,大一學習專業基礎課程,既枯燥又晦澀難懂,學生平均素質不高,自主學習能力差,時間久了逐漸失去學習興趣,造成懶散厭學等情緒。職業院校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的工作場所是豬場、禽場以及寵物醫院等,直接與臨床動物接觸。為了更好更快地進入角色,學生一入學就開始接觸真實工作情景。比如盡早進入寵物醫院、養殖場等,學會寵物診療的流程、寵物保定技巧、養殖場日常管理與防疫等基礎工作,逐步過渡到諸如寵物注射方法,寵物診療期間的護理、寵物糞便的采集,皮膚樣本的采取,血液樣本的采集,輸液藥物的配置、養殖場動物疫病的診治等復雜的工作。通過工作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在通過點對點精細的理論講解,讓學生基于實際工作問題來學習理論知識。使學生一入學就明確崗位的概念,明確以后的工作內容,有目的的學習。
改變教學模式。基于教學節奏的變化,就必須要對課程體系,課程整合設置等進行綜合分析,秉持必須,實用的原則,根據臨床病例及時調整理論教學內容。學校可以將專業基礎課學期內循環授課,學生自主選擇上課時間,限時修完相關課程和學分。然后進入精細化的小班專一教學。將專業按崗位需求精細化,比如主攻禽病、豬病以及寵物疾病,甚至將寵物疾病分為骨科、內科、檢驗科、牙科等目的性更專一的方向學習。小班專一教學按照工作崗位病例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內容,如寵物檢驗科按皮膚樣本的檢驗、血液檢驗、糞便檢驗、尿液檢驗、腫物檢驗等環節,將理論知識打散分布在每個檢驗項目中,學生直接將枯燥難懂的理論與實踐直接聯系,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更容易記憶和掌握。比如骨折病例,根據病例情況,補充動物解剖、骨科手術,術中術后護理等相關基礎理論;犬貓皮膚病病例,及時彌補寵物皮膚結構、皮膚病病料采集及病料處理診斷,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的形態和引起的皮膚病鑒別,皮膚病的治療、藥物的使用等理論。把枯燥的理論融合到每一個病例和每一個工作內容中,即解決理論枯燥難懂,又充實了實踐內容。學生們也更容易從具體工作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基于上面的教學節奏和課程改革,就要求學校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真實的工作情景,這也是目前職業教育最難滿足的教學條件。這種條件并不是簡單的幾個實驗室、幾種藥品、幾個儀器能滿足的,重要的是真實病例。動物醫學專業的經驗積累比理論的學習有過之而無不及,接觸的病例越多,發現的問題就越多,需要學習的知識就越多,長時間循環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積累,學生的成長速度一定是飛速的。學校可以創造一些條件,比如接待外來的寵物病例;課堂模擬寵物就診情景;制造犬貓臨床病例供學生診治和照料,開放牧場供學生自己管理等,讓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工作。這樣學生更清楚將來工作的具體內容和相關技術,更有目的性的學習。實踐本身就是一個多次反復熟練的過程,比如開展小班教學,小組討論,分組輪換到附近合作寵物醫院實習工作,師哥帶師弟,開展社會公益活動等。學校也要盡可能的放寬政策,比如提供充足的教學經費和教學耗材,延長實驗室的開放時間等。
師資隊伍建設。教師隊伍是教育的基石,職業教育的教師必須有職業觀念才能教出有職業理論知識和專業職業素養的好學生。教師缺的不是理論,缺的是對現代職業工作環境和工作能力的熟悉,不了解真正的職場情景,是很難教出適應崗位需求的好學生。所以,學校應該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到真正的職場去體驗生活,掌握最新的行業發展動態和崗位需求,將真正的臨床現狀和崗位環境模擬給學生,讓學生盡早的進入職業角色。
總之,動物醫學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職業技術,在校的實踐理論學習必須與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和崗位需求密切結合。教學手段,教學模式,課程設置等不斷改革,優化實施,與時俱進,才能使學生更快,更好的掌握專業技術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動物臨床疾病問題的綜合能力,培養高精尖的專業技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