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梅 覃授文
(1.象州縣農業農村局,廣西象州 545800;2.妙皇鄉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象州 545809)
近年來,我國養豬行業頻繁遭遇重大打擊,尤其是去年下半年爆發的非洲豬瘟疫情事件令政府及社會大眾對于現代規模化養豬場要求愈發嚴格。一個具有前瞻性和科學性的現代規模化的豬場,能夠在實際經營過程中有效規避一定風險,減輕疫情大環境下的效益損失,促進豬場的耐風險性與可持續性。因此,本文從多個方面考慮豬場建設與日常管理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以期為養豬業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建議。
豬場場址選擇是豬場建設最為關鍵的第一步,所有的建設需求均建立在充分的調查之上。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待豬場當地的地理環境、水源狀況、氣候規律、土壤條件、社會背景、政策支持等基本條件,才能實現綜合分析和全面權衡。豬場選址的具體關注點有以下幾點:
(1)要注意當地的地勢布局
養豬場作為大量生豬的聚集場所,首當其沖的條件便是干燥通風。故而選址之時需要選擇地勢較高、坡度較小的干燥地點,通常要求1%-3%的緩坡,且在洪水線之上,最佳為地下水位2m以上,能夠利用最低投資成本實現豬場排水、通風換氣、躲避蚊蟲的功能,真正實現高性價比的基礎建設。同時,在豬場后期管理維護方面,平坦地勢也有利于運輸、喂養、消毒等功能區域的建設。
(2)要注意當地的水源土壤
豬場的建設管理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供給,無論是牲畜飼料的配置和飲水需求還是豬場環境的洗滌消毒等,都少不了大量的、可靠的、易取用的飲用水。此外,豬場區域土壤相應的也要具備較好的透水性、透氣性、保溫性、低污染性,而吸濕能力、導水能力、導熱能力要相對較小。
(3)要考慮電源及交通條件
任何一個產業發展都離不開電力的支持,尤其是現代化規模化豬場的建設過程中少不了大型電力設備的使用。故而豬場建設場所需要具備三箱電力的供應,電力功率分配因子足夠高。交通要素更是產業發展必備的要素之一,一方面距離交通干道足夠近是考慮進出渠道便捷程度即飼料、物資、設備等運進過程和畜產品、肥料的運出過程,便利的交通能夠極大的減少運輸成本;另一方面距離交通干道足夠遠,能夠減少噪音和疫病的傳播。通常規定豬場選址距離國道和鐵路范圍300~500m,距離省道公路范圍150~200m,距離縣道范圍50~100m,這是已證明的滿足安全距離要求下的最低運輸成本距離。
(4)要考察四鄰情況及當地政策
養豬場建設務必遵守公共衛生原則,即選址區域遠離人群密集以及城市水源附近,包括居民區、公共水源和公路主干道1000m范圍內。行業內規定,養殖業需處于居民區的下風向,水流流動中下游方向。不污染四鄰,但也不能被四鄰反污染,豬場建設要遠離飛機場、工廠等高噪音區域與化工廠、屠宰場、醫院等易污染區域。以上基礎條件滿足之后,還需注意當地政府的城市規劃,選擇區域是否處于禁養或限養區域,避免政策沖突。選址區域還需滿足豬場長遠發展,既滿足當前的基本需求,又滿足未來的拓展計劃。
豬場建設除了考慮外在環境因素之外,還需考慮內在布局是否合理。一般情況下,現代規模化豬場可分為五個區域,管理區、生產區、隔離區、病死生豬無害化處理區域以及員工的生活區。
員工的生活區必須處于相對獨立并且封閉的角落,一般處于生產區的上風口及豬場入口處,與其他功能區之間界限分明,距離一般保證在50m以上,可用綠化帶進行隔離。
生產區總設計面積與豬場的生豬產量有關,通常按照一頭育肥豬占地2.5~4m2的計算原則規定占地面積區域。生產區要按照生豬種類進行宿舍劃分,種豬、保育豬和育肥豬一般間距在7~9m之間。此外,豬場房屋構造也需與當地氣候狀況相匹配,確保窗戶的方向大小合適,實現通風干燥、冬暖夏涼的作用。
豬場管理區應設置凈道和污道,二者保持一定距離且不相互交叉。污道用來運輸糞便雜物及病死生豬等物,凈道通過飼料、藥品和轉運活豬。生產區與管理區各個入口均需設置相應的消毒通道,任何進入生產區域人員必須經過嚴格消毒以避免將病原體攜帶入內。
隔離區和病死生豬處理區要遠離生產區與生活區,并且要做好干濕分離、凈污處理。該區域四周還可種植具有特殊效用的植物草木,如防蚊防蟲的薰衣草、豬籠草、夜來香、逐蠅梅,凈化空氣吸收有害氣體的綠蘿、君子蘭、銀皇后等。一定的植被覆蓋率(通常在30%以上)還有助于改善豬場小氣候,降低噪音等危害。
豬場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分為三大類別,分別是提高飼養管理水平、降低豬群肉料比和加強疾病防控。
提高豬場生豬的飼養管理水平是所有豬場養殖戶不斷追求的目標,它是保障養殖戶經濟利益的基礎。做好飼養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最重要的是抓住關鍵點進行改善:其一是掌握好母豬的繁殖性能特性。選育健康的青年母豬,在進行配種工作之前,單獨隔離、飼養、鍛煉。初配母豬在第二個或第三個發情期引入繁殖豬群,配種前五到十天內增加母豬采食量以提高排卵數,在配種之后的兩天內再降低2.5kg左右的飼喂料。另外對于孕育豬的營養供給需合理搭配精飼料和青綠飼料,防止過度肥胖造成繁殖性能纖弱。其二,看護好仔豬的飼養成活率。對于孱弱的仔豬,要做好斷奶后飼喂過渡工作。斷奶后飼喂次數要從原本的2周內不換料變為每天三到四次。一般在5~7d內用全價宰豬飼料誘食仔豬,持續至20d可保證仔豬的自食能力。數據表明,在豬的飼料要求成年豬更多,每千克飼料中消化能需大于13.39MJ,粗蛋白質含量需在19~22%之間,糠麩類需小于10%,動物飼料則在5~8%之間。另外2%的貝殼粉和0.3%的食鹽有助于仔豬吸收營養鞏固體質。消化酶、調味劑、乳清粉、油脂等物質則在飼喂期間酌情添加。在此期間內,母豬泌乳高峰期已過,即可進行二次配種工作。
豬場的飼料供應是豬場建設管理過程中較大的資金投入區,要降低豬場的資金耗費成本要考慮如何降低豬群的料肉比。首先,不同成長發育狀況的豬群所需的營養成分不同,所需的全價飼料成分也有所不同。其次,豬群的采食量容易隨著季節變化和環境狀況產生變化,飼喂者需根據豬群實際情況進行準確估計,減少不必要的過剩浪費。最后,通過學習先進科學的培育手段,提升個體母豬的繁殖性能而淘汰能力較低的次豬,多利用人工受精方式,取消種公豬飼喂占比。
疫病是豬場養殖業最大的風險點之一,一旦某種嚴重疾病發生并在豬場范圍內流行,造成的經濟損失往往是毀滅性的。例如2018年8月爆發的第一起非洲豬瘟事件起始至2019年11月,中國境內撲殺的生豬數量已高達119.3萬頭,造成的經濟損失數以億計。在疫情爆發之后豬場的回本措施有限,但是在豬場管理之初我們能從以下三個方面有效預防管控。第一,從源頭阻斷傳染進入豬場。豬場的所有入口應設置有消毒池,進出車輛及人員必須經過消毒通道才能進入生產區域。豬場引入的種豬必須經過專業的病原學檢測和隔離工作,確認為無病健康的陰性豬后才能使引入原有豬群。對于病豬必須進行隔離治療,死豬處理要按照規范流程進行焚化或其他操作,嚴禁隨意丟棄或就地掩埋,更不可流入市場。第二,從傳播途徑切斷病毒流通,每周需對豬場周圍進行有效性殺毒措施,2~3周內需用生石灰或2%的燒堿對地面進行處理。第三,著重保護易感染動物,尤其是孕育期母豬與未長成的仔豬,必要時采取一定的藥物保健。
現在規模化豬場運作模式是我國生豬養殖行業持續支持且重要的發展方向,規模化和集約化的豬場建設意味著更高效益的回報,同時也帶來了更多風險的沖擊。因此,建設好并且管理好現代規模化豬場,必須應用合理科學的經營手段,才能保證高標準高質量的生豬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