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輝
(大亞灣經濟開發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澳頭分所,廣東惠州 516081)
動物檢疫是保證我國農產品安全的有效手段,也是動物檢疫中心的核心工作,科學的檢疫工作可以及時檢測出送檢動物所患的疾病,并制定有效治療手段,保證動物所在群體的健康,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動物檢疫材料的采集原則,首先要抓住時機,一般情況下檢疫的對象是已經死亡的動物,采集時要重視周邊環境,如溫度和濕度等。如果夏季溫度高進行采集工作,最好是動物死亡后的四小時之內。因為動物尸體放置時間過久,會出現腐爛變質的情況,其中的器官和組織嚴重受損,影響最終采集結果。另外,如果是對正在患病動物進行檢疫,盡量在發病初期,如發熱時或者急性病發生的時候采集樣品,不然動物體中的病毒會隨血液流動稀釋,或者發病時間過久,在體內產生抗體,不易被檢測出[1]。
動物發病后,對檢疫材料的采集方法需要結合病體數量而定,如是單只的動物,可直接在最恰當的時機進行采集,但是如果是動物群體患病,就需要進行科學、統一的材料采集,不但保證樣品材料的數量,還為后期分析和實驗進行基礎材料的支撐,還要保存一部分材料,留后期復檢時使用。
動物檢疫材料的采集,要保證在無菌環境下進行,特別是微生物檢疫與血清建議,從準備、采集到后期的保存,都要進行滅菌處理。保證在材料采集過程中,不會出現材料的污染,影響最終檢疫效果。
安全性包括兩個方面,即在動物檢疫材料的采集中,要保證采集人員和其他健康動物的安全,不會出現被傳染的情況。采樣的安全性原則是整個檢疫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避免在采樣過程中出現二次傳染。如通過尸體外觀發現是炭疽病時,要立即停止解剖工作,取少量頸部靜脈血送檢。
該方法在我國比較常見,使用比較廣泛,當前基于大部分動物常見的傳染病,診斷液與陰性血清已經大規模生產,在此背景下,就要使用免疫學進行血清的檢測,和相應病癥結合,得出比較精準的檢疫數據。在血清檢測技術的過程中,檢測人員通過動物抗體,進行多種病原的檢測,最大限度的保證檢疫工作順利進行。其中凝集反應與沉淀反應是常見的血清檢測手段。另外,還有變態反應檢測技術,被廣泛運用于牛結核病與馬鼻疽病等多種慢性傳染病中,準確性高。
畜牧類養殖的過程中,會因為個別動物行為和其他同類不同,需要進行個體檢疫工作,由專門的檢疫人員,從動物體溫變化、呼吸情況和飲食情況等進行常規檢查,初步斷定患病情況,還可在排泄物觀察和精神狀態的觀察。整個檢疫過程中,主要關注有異常動物的情況,動物類一旦患病,行為上就會表現出和其他動物不同,如患有狂犬病的貓類或者狗類,就會表現出怕光、怕水,如果發現動物有此行為,一定通知檢疫人員,將其隔離治療,避免疫情擴散。
該方法依照生物學中的病原學檢疫工作,可以將引發動物病癥的細菌與病毒分離。使用該方法進行檢疫流程比較復雜,需要精準度高的器械支撐。如,進行病毒性傳染疾病病原體的檢測中,要將動物病毒進行分離培養工作,利用單體檢測,觀察病菌,并做好病毒核酸的檢測工作,依照病毒形態學為核心,檢測動物是由哪種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中,寄生蟲是引發病癥的常見原因,常見的寄生蟲有蛔蟲、絳蟲等,在動物體內寄居,如果人食用帶有污染源的肉質,也會在體內腸道中產生寄生蟲,導致體內生理功能混亂。寄生蟲在動物體內長時間寄居,會阻礙動物吸收營養,出現吸收不良,嚴重者會導致動物死亡。針對此檢疫比較簡單,可以直接進行涂片鏡像法檢測,快速檢測出動物患病原因。
但發現動物患病,但是利用一般的手段不能確診病癥,或者在檢疫過程中出現突然死亡的情況,需要馬上進行病理學檢驗,如通過解剖確定病癥,檢疫人員在無菌的情況下,進行組織采樣工作,提升最終檢查的精準性。病理學檢驗可分為病理解剖和病理組織學兩種。病理解剖主要是對動物實體進行表面特征的檢查,如排查炭疽性惡性傳染病,如果有該病癥的特征,則無需進行下一步的解剖檢查。還可通過觀察動物患病位置的皮膚變化情況進行觀察,然后解刨時觀察皮下組織和內臟等多各部位,邊解刨邊記錄,為最后的確診做依據。另外,病理組織學檢查是利用高端設備,檢測肉眼看不到的病癥時,對動物病變部分的精準數據與相關疾病對比,最終確定[2]。如果是腫瘤現象,需要最終確定,特別是腦組織病變,使用正確的檢疫手段效果極好,常見的病理組織學檢查有切片、快速冰凍切片等。
綜上所述,動物檢疫材料的采集和檢疫方法,是檢疫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能,在采集樣品的時候,需要按照相應原則進行,令操作更加規范。檢疫工作時,結合專業知識,利用病理學檢驗、病原學檢疫、免疫學檢疫等手段,提升動物檢疫的精準性,推進動物檢疫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