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四明 陳建英 索朗曲珍 董亞南
(拉薩市畜牧獸醫總站;拉薩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西藏拉薩 850000)
按照市委、政府主要領導的指示精神,市農牧局安排畜牧專業技術人員在當雄開展了牦牛犢牛生長發育對比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以發展當雄牦牛產業為基礎,當雄縣凈土牧場郭慶場為運作平臺,通過開展牦牛犢牛生長發育對比試驗,對比不同哺乳條件對牦牛犢生長發育的影響,積極探索高效養殖育肥技術,為今后牦牛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持,實現草原生態平衡,群眾持續增收的總目標。
地點:拉薩市當雄縣龍仁鄉郭慶村凈土牧場。
時間:2018年8月~11月。
本試驗挑選20頭犢牛作為試驗牛,采取隨機抽樣法分別組成試驗組及對照組進行飼養,并做好耳標標識工作。試驗組即全哺乳組,犢牛隨母牛放牧,母牛不擠奶,母乳全部供犢牛吮吸;對照組按牧民傳統飼養管理方法飼喂,母牛正常擠奶,每日2次。每組各10頭,每間隔20日分別進行一次體重、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等試驗數據的測定;同時,對對照組母牛每日每頭的奶產量進行測定,并做好相關記錄工作。
犢牛生長發育對比試驗從2018年8月2日開始實施,分別對2個組(試驗組、對照組)犢牛進行生長性能測定,對照組的母牛進行產奶測定。
試驗組和對照組每隔20d測定1次(體重、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為期4個月,共進行7次數據測定,每次測定天數誤差不超過2d。
體重:犢牛清晨空腹活重,用kg表示。
體高:由鬐甲最高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以cm表示。
體斜長:由肩端至坐骨端的距離,以cm表示。
胸圍:由肩胛后角垂直體軸繞胸一周的周長,以cm表示。
管圍:管骨最細處的周長,一般在前腿脛骨由下向上三分之一處測量,以cm表示。
從8月2日開始至11月30日結束,共計測定7次數據,現將試驗數據匯總如下,從試驗數據匯總結果看,現將數據統計分析如下:
①試驗組:體重平均增重18.136kg,體高平均增高13.225cm,體斜長平均增長23.15cm,胸圍平均增寬19.775cm,管圍平均增粗2.075cm(見表1)。
對照組:體重平均增重12.905kg,體高平均增高12.5cm,體斜長平均增長19.6cm,胸圍平均增寬15.4cm,管圍平均增粗2.4cm(見表1)。
②試驗組:體重增重最多者達到27.75kg,體重增重最少者只有5.05kg;體高增高最多者達到19cm,體高增高最少者只有5cm;體斜長最多增長達到36cm,體斜長最少增長只有11cm;胸圍最多增寬達到27cm,胸圍最少增寬只有7cm;管圍最多增粗達到3cm,管圍最少增粗只有1cm(見表2)。
對照組:體重增重最多者達到31.05kg,體重增重最少者只有-2.05kg;體高增高最多者達到16cm,體高增高最少者只有9cm;體斜長最多增長達到29cm,體斜長最少增長只有12cm;胸圍最多增寬達到25cm,胸圍最少增寬只有7cm;管圍最多增粗達到4cm,管圍最少增粗只有1cm(見表2)。
③從試驗數據來看,夏季8月底到11月初無論是體重、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均有較大的增浮,到了冬季且有掉膘現象,這主要是由于冬季缺乏飼草的原因。
④因是隨機分組,將犢牛日齡較小的分在試驗組(全哺乳),因此試驗組的初始數據均小于對照組。
⑤對照組體重增重最多者達到31.05kg,這主要是初始體重為53.95kg,已具備采食功能;體重增重最少者為負的2.05kg,其初始體重為48.05kg,第六次數據測定時體重為61kg,但是第七次數據測定時只有46kg,這可能是到了冬季不適應的原因。

表1 試驗組、對照組測定數據平均增長值

表2 試驗組、對照組測定數據增長最多、最少對比
⑥根據實驗數據顯示,對照組母牛產奶8月份總量為230.42kg、9月份總量為217.73kg、10月份總量為167.122kg、11月份總量為130.915kg,呈現出遞減趨勢,符合母牛泌乳規律。
綜上所述可得結論,牦牛犢牛采用全哺乳飼養方式優于牧民傳統飼養管理方法,有較為明顯的生長發育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