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徐斌 魏宗友
(1.太倉市瀏河動物防疫站,江蘇太倉 215431;2.太倉市農業農村局,江蘇太倉 215431)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主要發生在偶蹄動物間,以蹄部、唇部、乳房皮膚潰斑及水皰為特征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因特征明顯,俗稱“鵝口瘡”、“脫靴癥”、“口瘡”等。據OIE報道,除南極洲外,各大洲均發生過口蹄疫疫情[1]。1842年在亞洲就有口蹄疫流行的記載,日本、韓國以及我國臺灣在數十年沒有FMD流行的情況下,在1996年、1999年、2000年相繼暴發了豬、牛、羊口蹄疫[2]。OIE將其列為需通報的A類傳染病,我國農業農村部也將其歸為一類動物疫病。
FMDV屬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屬單股正鏈RNA病毒。FMDV呈球形,無囊膜,直徑為28~30 nm,病毒外殼包囊一分子RNA成分,衣殼為二十面體結構,由4種結構蛋白組成,衣殼表面有高度疏水微孔,小分子物質可自由出入[3,4]。目前,已知FMDV有七個血清型:O、A、C、Asia 1、SAT1、SAT2、SAT3(South Africa Type,SAT),雖病毒各型的臨床癥狀相同,但型間無交叉免疫性,同型病毒各亞型間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5]。在這7種血清型中,A型和O型分布范圍最廣、危害最大。FMDV變異性極強,其RNA決定了病毒的感染性和遺傳性,其中4種衣殼蛋白種的VP1是病毒抗原性的主要成分,變異性最強。
口蹄疫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不同地區通常表現不同的季節性,如牧區多在秋、東兩季流行,農區季節性不明顯[6]。FMDV主要感染對象為偶蹄動物,包括牛、水牛、豬、山羊、綿羊等,有時駱駝、人也可感染口蹄疫。病畜是主要傳染源,其水泡皮、水泡液、奶、排泄物、分泌物和呼出的氣體都可引起感染。FMDV潛伏期一般為1~7d,病程初期,排毒量最多、毒力最強,牛、羊及野生偶蹄動物還存在長期帶毒現象。FMDV主要是通過動物間直接接觸或污染物間接接觸傳播,也可通過空氣傳播10~60km以外的地方,蠅、蜱、鳥等動物媒介及車輛等運輸工具也是口蹄疫傳播的一個重要方式。由于口蹄疫宿主范圍廣、傳染力強、傳播途徑多,一旦發生常呈流行或大流行。
口蹄疫臨床典型癥狀主要為口腔黏膜和蹄部出現水皰。患病豬癥狀明顯,通常表現體溫升高、結膜潮紅、口蹄形成水皰或者糜爛,在蹄冠、蹄叉等部位可發現米粒大小的水泡。鼻盤也常出現水皰。幼齡牲畜通常癥狀更為嚴重,死亡率更高。剖檢可見喉部、氣管等多個地方伴有炎癥和爛斑,心肌部位常有白色條紋。
2015~2017年春秋防時,豬O型口蹄疫滅活疫苗免疫21d后,采集各鄉鎮豬場及散養戶的豬全血樣品,進行離心分離得到血清,置于4℃冰箱內保存,備檢。口蹄疫抗體檢測試劑盒購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
豬O型口蹄疫抗體檢測的操作步驟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結果通過血清樣品和對照孔的OD450值比較進行判定,被檢血清OD值大于病毒抗原對照孔OD值的一半為陰性,小于則為陽性。
太倉地區2015年~2017年這6次豬O型口蹄疫抗體監測中,共收集樣品1694份,O型口蹄疫陽性樣品1394份,平均陽性率為83.18%,其中2015年秋季豬口蹄疫抗體陽性率為55.87%,不足70%,其余季度陽性率均在70%以上,具體數據參見表1。

表1 太倉地區2015~2017年春、秋季豬O型口蹄疫抗體檢測結果
太倉市2015~2017年不同規模豬O型口蹄疫免疫抗體檢測結果見表2。規模場共計檢測血清樣品1080份,合格866份,合格率80.18%;散養戶共計檢測血清樣品614份,合格550份,合格率89.57%。

表2 規模場與散養戶豬口蹄疫抗體檢測結果
綜上,太倉市2015~2017年不同年份春秋防免疫抗體檢測結果顯示,豬O型口蹄疫免疫抗體水平有高有低,免疫抗體合格率分別為84%、55.87%、78.29%、95.09%、91.27%、94.58%,免疫水平基本穩定,有一季不理想,其他時間段均達到農業農村部的要求,說明太倉市基層防疫人員工作落實到位,豬O型口蹄疫強制免疫效果較好且非常穩定,達到了預期的免疫效果。
太倉市2015~2017年不同規模豬O型口蹄疫免疫抗體檢測結果顯示,規模場和散養戶口蹄疫抗體的合格率分別為80.18%和89.57%,均超過了農業農村部規定的70%,免疫抗體水平整體較高,說明這幾年太倉市的豬O型口蹄疫強制免疫工作成績較好,能有效保護豬群免受O型口蹄疫的感染。同時,散養戶的免疫抗體水平還略高于規模場,說明散養戶的防疫意識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同時也說明了防疫人員對散養戶的關注度有所提高[7]。目前我國為了控制和凈化動物疫情,主要通過免疫和撲殺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式的弊端隨著防疫工作的推動進程逐漸顯露出來[8]。近年來,科學的動物疫病凈化體系以及凈化長效機制的建立日益成為防控工作的重點,因此,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凈化體系,采用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監測凈化技術,建立健全疫病長效凈化機制,而從努力實現疫病的凈化和消滅[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