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玲
(修武縣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河南修武 454350)
當前食品安全與環境保護已成為主導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政府陸續出臺法規政策強化對畜牧養殖業的監管力度,促使傳統畜牧養殖業面臨轉型的重要節點。在國家生態文明戰略全面貫徹實施的形勢下,要求畜牧養殖業應主動堅持走生態化道路、綠色養殖道路,以此踐行可持續發展目標,創造綜合效益。
當前我國畜牧養殖業的發展規模日益擴大,然而標準化養殖管理要求未能實現全面覆蓋與精準落實,仍有部分養殖戶未能掌握科學的飼養理念與管理手段,在養殖過程中針對動物糞便、剩余飼料等未能做到及時處理,導致大量污染物堆積排放出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使圈舍內及其周邊的空氣質量嚴重下降,甚至引發呼吸系統疾病,直接威脅到人畜健康。同時,動物糞便污水未經凈化處理便直接滲入地表、排入河流中,將導致水體中的氮、氨含量迅速增加,由此引發水生動植物死亡、農作物減產、水質下降等問題,對區域范圍內的水產養殖及生態環境造成重創。
通常在畜牧養殖過程中,為實現動物疾病與疫情治療會施加一定的化學藥物,在圈舍日常清潔過程中也涉及到消毒藥品,這類含有化學成分的藥物會伴隨動物糞便、尿液排出,混雜在日常清潔污水中,倘若未能進行凈化處理便將造成環境污染,引發水質下降、土壤板結等問題。同時,生態環境的惡化也會反作用于養殖場所,導致病菌滋生、傳播,進而使病原進入到動物及人類體內,產生惡性循環。
通常病畜的糞便中攜帶細菌與寄生蟲卵,這些病原隨糞污擴散至養殖場所內,進而逐步傳播至空氣、土壤、飼料以及飲用水中,導致畜牧養殖區域的環境產生嚴重污染,當人畜接觸到攜帶病原的物質后即會增加疫病爆發的幾率,使畜牧產業遭到重創,進而對養殖人員健康造成一定威脅。
從政府層面出發,應當依托約束性手段強化對畜牧產業發展規模的管控,結合當地區域的生態環境承載力進行養殖規模的劃分,投入資金政策推廣環保養殖生產技術,既能保障創造良好的養殖效益,同時還能夠最大限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并存的目標。與此同時,相關管理部門應當積極履行自身職能,建立并推廣標準化畜牧養殖業管理模式,綜合國家經濟政策與環境標準完成飼養管理方案的編制,著重強調對畜禽的排泄物、污水進行清潔無害化處理,督促養殖場實現科學選址,完善出入人員與車輛的消毒處理,并定期指派專人負責檢查污染治理效果,實現對養殖規模、養殖區域的標準化管控。
在踐行生態環保理念的基礎上,應當注重兼顧經濟效益與資源利用率問題,以畜牧養殖產業為基準制定產業協同發展戰略,引入種植業構建完整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鏈條,例如將畜牧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畜禽糞便進行消毒處理,提煉出其中可利用物質制成天然的農作物肥料,亦或將種植玉米等農作物產生的秸稈作為補充飼料,以此踐行以牧養農、以農養牧的雙重目標,實現污染物、廢棄物等資源的充分利用,進一步推動產業經濟效益增值,實現產業與生態的協同建設與均衡發展。
一方面,應采取差異化管理手段進行生態環境治理,針對污染嚴重地區采取降低畜牧養殖密度的方法,針對污染較輕的地區采取控制種群規模等預防手段,防范畜牧養殖規模超出生態環境承載力。另一方面,畜牧管理部門需定期指派專人開展巡查工作,依托遙感、GIS等技術進行遠程監督,便于問題的及時發現與及時解決,以此維護生態環境。
此外,還可將畜牧養殖中的“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理念應用到污染物處理層面,依托防治結合舉措減輕畜牧污染物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具體來說,首先應堅持預防為主理念,在開展畜禽圈舍的日常清潔工作中采用氟石、綠礬等天然除臭劑,確保實現畜禽糞便中病原、污染物的充分分解,以此實現畜牧污染的源頭治理,避免造成病菌蔓延。其次應依托生物凈化手段進行污染物處理,例如采用厭氧發酵原理將動物糞便轉化為有機肥和沼氣,供農業生產用肥、滿足區域范圍需求,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后還應當強化畜牧飼料的科學配比,適當提高畜禽對飼料中氮、磷等元素的吸收率,確保營養元素能夠被動物全面消納,減輕動物糞便中有機物對土壤、水源造成的污染。
當前規?;竽琉B殖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日益顯著,對此應牢固秉持生態環保與綠色發展理念,加強對畜牧養殖全過程的動態管理,采取污染預防與治理相結合的手段實現對畜牧養殖的標準化管理,兼顧經濟、社會與生態多重效益目標,從而推動我國畜牧養殖業更好地實現規?;?、產業化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