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輝 彭小林
(長沙生態動物園,湖南長沙 410119)
“2018年防寒保暖工作
我園11月22日動管開會《關于2018年防寒保暖工作》
其實我園防寒保暖工作早已進行。
早在9月28日就有把鱷魚轉回內室的打算。
10月14日紅鹮內室加棲架,37只為了過冬需要。
河馬外室搭保溫房。
10月17日鸚鵡房加暖氣罩。
11月1日百鳥園接種疫苗。”
以上是本人有記載的防寒保暖工作。
(1)北方干燥,寒冷只在表面,一般可耐寒的動物冬天都會順利渡過。
(2)大部分南方,冬季的暖冬溫度也有10~20℃,不用保暖。
(3)長沙,雖沒有北方冬天溫度那么低,它只有0~10℃之間,但濕度很大,原本有皮毛的動物不畏懼這個溫度,但皮毛打濕之后,寒冷會鉆到心底里,因此,長沙防寒保暖必須要重視。
一是耐寒的,二是不耐寒的。
動物園的屬性是以動物遷地保護為目的,參觀展示為輔的事業單位。雖然提倡以展示當地的特有物種為主,但全國地動物園都以大型動物為主體,其他動物為輔的動物資源架構為核心的理念。[1]把能引進的動物資源融合在一起展示。因此,北方動物園有大量的溫帶動物,南方動物園也有大量的寒帶動物。因此在防寒保暖時要把動物分類。
(1)耐寒動物:虎、獅、狼、熊、豹、大(小)熊貓、斑馬、野馬、藏驢、黇鹿、羚羊、駱駝、盤羊、牦牛、馬鹿、大(小)羊駝、角馬、矮馬、直角大羚羊、劍羚、梅花鹿、豪豬、鸛鶴類、鷺類、雁鴨類、天鵝類、雉雞類、平頂猴、獼猴。
(2)不耐寒動物:獰貓、藪貓、犀牛、河馬、靈長類(除平頂猴,恒河猴)、袋鼠、火烈鳥、鸚鵡類、犀鳥類、鱷魚類、大鯢、斑鱉、龜類、蛇類、蜥蜴類、大象和長頸鹿。
一是改善動物現有的生存環境,二是改善動物的飼料配比。
根據長沙的具體地理環境,首先把根據動物的適應程度,人為的把動物分為耐寒動物和不耐寒動物,當然不是耐寒動物冬天就可以不用改善生存環境,只有不耐寒動物才需要改善。還要根據動物的年齡,大小及現有的環境等方面入手,按照不同品種動物一一分析。接下來,從改善環境和飼料配比兩方面對動物防寒保暖工作進行簡單的總結。
(1)食肉類:成體和強壯個體自然不怕冬季,但也要保障內室的干燥。老弱病殘要酌情處理。
成體育幼過冬:飼養員要細心觀察。
人工育幼過冬:1~3月齡應該在暖氣房內生活。3~6月齡在空調房內,天氣好時放出外室透氣。6月~2歲在大環境里特別注意外室濕滑,地面泥濘的下雨天不外放,因為特別易生病。
(2)大小熊貓:本身的生活環境與長沙相似,因此冬季沒問題。
(3)食草類:大多來自非洲大草原,但具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最重要一點就是身上披了一層厚厚的毛皮,并且是大型動物,散熱表面積相對小,因此耐寒,但雨天一定要有它們躲避風雨的木棚,這樣才不會生病。
(4)鳥類:需要搭建木棚或者在小籠子外覆蓋塑料膜。
(5)靈長類:雨天要有可以躲避的木棚。
通過設備設施提高籠舍溫度,從而使動物達到保暖的效果。
(1)獰貓、藪貓:這兩種雖然是肉食類動物,但不耐寒,究其原因就是其散熱表面積相對大。因此低于12℃環境下身體就會發抖。在內室安置了電暖器。獰貓和藪貓這2個物種不同,獰貓不那么怕人,怕聲音,因此在我園繁衍得很好。
(2)火烈鳥:用2臺3匹的空調保溫。
(3)鱷魚:用鍋爐提升空氣溫度,使其保持在20℃,水溫可以保持在16~18℃。(注:水內不加熱)
(4)犀牛、大象、袋鼠:用鍋爐帶動地暖,保持室內溫度在20~23℃,地面溫度12攝氏度為宜,不然會燙傷皮膚。
(5)河馬:用鍋爐帶動水內加熱,保持在18℃即可。
(6)犀鳥類,金剛鸚鵡類:通過電暖器和烤火爐加熱,在保證不會起火的條件下,溫度控制在18℃以上即可。
(7)靈長類:用鍋爐帶動地暖,保持室內溫度在20~23℃,地面溫度12℃為宜,不然會燙傷皮膚。
雨天要有可以躲避的木棚。
(8)其它鸚鵡類:有防風雨的空間即可。
(9)兩棲爬行動物:內室有一線暖氣,保溫。每個展示柜里都有即照明又加溫的大燈,保證溫度,并確保柜內有冷區和熱區。
(1)食肉動物:增加豬瘦肉在飼料總量中的比重,約30%左右。飼料總量根據不同個體分別增加20~30%。
(2)食草動物:以干苜蓿草為主,足量飼喂,增加顆粒料喂量20%左右。增加多汁料(胡蘿卜)喂量20%。
(3)靈長類動物:增加蔬菜水果料總量15~25%左右,增加花生、瓜籽、核桃的飼喂量,儲積脂肪,有利于動物過冬。
(4)部分鳥類動物:增加糧食類飼料量15%左右,增加雞蛋、魚等高蛋白飼料的飼喂量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