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進
(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畜牧獸醫站,青海海東)
為貫徹實施青海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牦牛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青政辦[2018]32號)和海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海東市加快推進海東市牦牛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東政辦[2019]109號)文件精神,為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區牦牛產業,建設具有高原特色、區位優勢突出、顯現現代牦牛產業體系,全面加快推進以牦牛為資源的養殖、加工、商貿、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我局高度重視,結合實際,現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我省高寒草地生長期3個多月,牦牛鮮肉供應極不均衡,在秋冬季節短期上市。經過近幾年發展,我區販運育肥牦牛已具一定優勢,在牦牛鮮肉供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牦牛生長在青藏高原生態自然放牧條件下,肉質鮮美,風味獨特,蛋白質含量高、氨基酸種類豐富,是具有珍奇野味的獨特食材,是開發方便速食、功能性、保健食品加工產業的綠色原材料;牦牛肉、骨、髓、皮、臟器、頭、蹄、血液是生產血漿蛋白粉、低灰分血漿蛋白粉、血球蛋白粉、珠蛋白、珠蛋白肽、血紅素、免疫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白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膠原蛋白、骨粉、骨糊、骨髓粉、骨蛋白、角多肽等生物制品的原材料,廣泛應用于試劑藥品、食品、美容品制造。推進牦牛肉、骨、髓、皮、臟器、頭、蹄、血液資源試驗研究、產品及工藝創新,通過規?;?、現代化屠宰、肉品、副產品加工工藝,建立肉食品、生物制品、藥品、保健、美容品工業及產業鏈條。充分耦合青海省旅游業快速增長和加快推進牦牛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建設牦牛產業科技研發基地、牦牛文化展示基地、冷鏈物流中心、數據共享平臺,并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牦牛等綠色資源,積極開發食品加工等輕工業旅游產品,推動農業、工業旅游,發展旅游商貿、會展、金融、信息業,把平安區及河湟新區打造為青海旅游的起點和終點,為游客提供旅游“食、住、行、游、購娛”全方位服務,打通旅游業與三次產業資源性、生產性、服務性融合的經絡,是加快發展平安區商貿旅游文化業的可靠捷徑和最快便車。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市場為導向,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建立健全牦牛產業鏈為主線,品牌建設、基地建設、體系建設、標準建設、機制建設為重點,充分應用現代科技、管理、營銷手段,創新體制機制,突出牦牛資源產品研發,加快發展農業、工業、旅游、商貿、文化產業及產業鏈結融合,推進牦牛養殖增效品牌增值、農民增收,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活力、支撐。
生態優先,總量控制。堅持生態優先,在天然草地科學利用的基礎上推進草畜聯動,實現草畜平衡,推動形成生產與生態協調發展的綠色方式,堅持以質立足,以質創優,少養畜、養好畜,提高個體產量與產品品質,走質量效益型發展路子。
創新驅動,轉變方式。創新牦牛產業發展方式和驅動方式,積極培育牦牛產業新主體、新動能、新業態,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和全鏈條增值。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生產標準和產品評價標準,推進養殖規范化、加工標準化、物流現代化、營銷網絡化。
深挖潛力,提升品牌。培育牦牛產品特色優勢、挖掘牦牛產品特色功能,大力發展特色牦牛產品,促進資源優勢快速向市場優勢轉變。高度重視牦牛品牌建設,高位企劃,著力打造牦牛品牌,提升市場知名度、美譽度。加快拓展省外、國外市場,形成產品優質優價、產業良性循環的發展新格局。
政策引領,市場主導。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完善扶持政策,構建服務平臺,把現代科技、管理、信息、融資等手段融入牦牛產業。堅持用市場導向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引導養殖,倒逼產業轉型。
突出有機、綠色、無污染優勢,建基地、強龍頭、樹品牌、拓市場,加快牦牛養殖體系、加工體系、銷售體系全產業鏈建設,真正把牦牛產業建設成為特色優勢農牧業、工業、商貿、旅游業發展的領跑者、實現草原生態保護的調節器、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承載體。全力打造“世界牦牛之都”,讓世界認識牦牛,讓牦牛走向世界。到2025年,重點培育一批現代化的牦牛產業龍頭企業和一大批牦牛養殖家庭農牧場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集牦牛屠宰、分割、精深加工、產品研發、冷鏈物流、血骨皮毛綜合利用、數據共享平臺、牦牛文化為一體的牦牛產業示范園,全區自繁自育牦牛存欄控制在0.8萬頭,年“牧繁農育”反季節生產牦牛0.5萬頭,年屠宰加工牦牛0.8萬頭,將鮮肉率從目前的16%提高到30%,將我區打造成為青海省東部牦牛產業融合區、牦牛肉生產基地、精深加工基地、牦牛文化和產品展示及青海旅游的窗口。
自繁自育平衡養殖區。在我區石灰窯鄉、古城鄉、巴藏溝鄉、沙溝鄉適養區內,開展牦牛自繁自育放牧養殖,建設有機、綠色等高端牦牛肉生產基地。推廣青貯技術,推進牦牛從單純的天然放牧方式向牦牛舍飼養殖方式轉變,即夏秋放牧冬春舍飼的養殖方式,加快實現以草定畜。
“牧繁農育”反季節生產區。我區洪水泉鄉、沙溝鄉等鄉鎮,是我區秋冬季節從牧區購進牦牛,經短期舍飼育肥后春夏季節出欄的反季節生產即牦牛鮮肉全年均衡供給養殖區。推廣以青貯為主的牦牛全日糧飼喂技術及標準化生產,實行“牧繁農育”牦牛反季節養殖生產技術模式,出欄牦牛實現飼養環境、飼草料、年齡、胴體及肉質標準化屠宰加工及產業融合區。海東河湟新區等為全省牦牛的轉移承接區,建設耗牛產業示范園,推進牦牛肉生產一二三產業融合,開展牦牛產品精深加工、畜產品物流、牦牛文化和產品展示,實現加工、營銷、品牌增值。
依托自繁自育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建設牦牛標準化生產基地,大力推廣“三增三適”(增溫、増草、増料,適度規模、適度補飼、適時出欄)為核心的全新牦牛生產技術模式,強化各類牦牛養殖標準落地。依托“牧繁農育”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大力推廣農區“增草減料”牦牛養殖模式,建設半舍飼、舍飼牦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擴大“牧繁農育”的牦牛養殖規模。開展我區牦牛養殖場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創建活動。(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和科技局)
推進牦牛肉、骨、髓、皮、臟器、頭、蹄、血液資源試驗研究、產品及工藝創新,加強牦牛屠宰、肉品精深加工、牦牛肉食品加工、產品研發、血骨皮毛綜合利用、牦牛肉儲藏設施建設,強力推進各類加工標準落地,通過規?;F代化屠宰、肉品、副產品加工工藝,建立肉食品、生物制品、藥品保健、美容品工業及產業鏈條。以青海省牦牛、藏羊產業發展為依托,推動農業、工業旅游,發展旅游商貿、會展、金融信息業,把海東及河湟新區打造為青海旅游的起點和終點,為旅客提供旅游“食、住、行、游、購、娛”全方位服務,打通旅游業與三次產業資源性、生產性、服務性融合的經絡。重點培育扶持牦牛肉加工龍頭企業,支持加工企業通過整合重組實現強強聯合,集團作戰,上市發展。建設牦牛特色產業示范園區,支持高端牦牛產品研發和生產,發展有機、綠色、功能性、出口型高端肉產品。建立副產品收集運輸和處理中心,完善牦牛收購網點,建設牦?;钚蠼灰资袌龊完笈.a品批發市場(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局、區商務局、區財政局)
加強牦牛本品種選育,加大耗牛良種補貼能繁母畜補貼試點力度,全面提升牦牛品質。做好牦牛選育,開展提純復壯;抓好牦牛疫病防治工作,規范投入品使用,減少因疫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高牦牛肉品品質。(責任單位:區財政局、區農業農村和科技局)
進一步調整農牧結構,積極推廣青貯玉米、高產燕麥、豆科類飼草種植,不斷調整優化飼草料種植結構,擴大飼草種植面積種草養畜,種養結合,大力發展循環農牧業,提高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增加飼草單產及總產。深入推進“糧改飼”項目,大力推廣燕麥青貯和玉米青貯技術,扶持飼草種植、加工配送企業、專業合作社、飼草生產加工園區建設;建立飼草料運輸綠色通道,支持區域間開展草畜聯動和協同種養發展,為牦牛產業提供優質、綠色飼草料,提高牦牛生產的草畜配套能力。(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和科技局)
開展牦牛品牌高端企劃工作。爭取在我區舉辦牦牛文化活動,拍攝牦牛主題宣傳片,提升牦牛知名度,提升耗牛產品認同度。鼓勵區各企業打造品牌,參加各類展會,推進牦牛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認證和商標注冊,鼓勵各類企業在國內大中城市建設青海牦牛產品體驗店,在建成屠宰場的基礎上,建設牦牛肉冷鏈設施一套,建設牦牛肉物流配送體系。(責任單位:區商務局、區農業農村和科技局)
繼續發展壯大家庭牧場和生態牧場建設,以“牧繁農育”形式提高牦牛肉鮮肉率;推廣夏秋季節進行放牧管理,冬春季節舍飼養殖的牦牛養殖反季節生產技術模式;推廣和擴大牦牛養殖“牧繁農飼”的規模,使現有牦牛養殖生產方式得到提升,實現牦牛養殖、屠宰、生產、深加工到銷售的標準化建設。推廣應用牦牛品種、飼養、防疫、加工、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標準及技術規范,實現牦牛收購、加工、屠宰、分級、分割、包裝、運輸、標識等全產業鏈條的標準化、規范化。組建牦牛產業協會,建立牦牛產業發展聯合體,形成牦牛產業聯合、抱團、集約、規模發展新機制。(責任單位:區市場監管局、區農業農村和科技局)
各部門要高度重視牦牛產業發展,建立牦牛產業發展組織領導機制,制定本區牦牛產業發展規劃,細化任務分工。區農業農村和科技局認真履行工作職責,扎實搞好各項服務,主動與各涉農部門溝通街接,合力解決牦牛產業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發改、財政、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稅務等相關部門要從制度健全、項目安排、人員培訓、市場信息等多方面立體施策,加大支持,合力推進。(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區發展改革局、區財政局、區生態環境局、區稅務局)
區財政每年安排適當的資金用于支持牦牛產業發展,區各部門要整合項目資金,加大對牦牛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和利用社會資本授資牦牛產業。(責任單位:區財政局、區發展改革局)
落實好國家關于農產品加工和倉儲物流建設用地、農牧業生產設施、附屬設施和配套設施用地管理的有關規定和優惠政策。積極建立牦牛產業綠色運輸通道,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及現代信息傳媒渠道大力宣傳典型,營造牦牛發展的良好氛圍。對全區牦牛產業進行高規格全方位營銷企劃,通過舉辦各類牦牛主題活動,宣傳牦牛產業、發掘牦牛文化、弘揚牦牛精神、推介牦牛產品,全面提高社會對牦牛文化的認同、品牌認同和價值認同。(責任單位:區自然資源局、區交通運輸局、區工業信息化局、區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區文體旅游廣電局、區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