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青
(茌平縣樂平鎮畜牧獸醫站,山東茌平 252126)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把污染防治跟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一起列入三大攻堅戰的主要任務,從這可以看出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重視。養殖產業是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小戶分散養殖的弊端出現之后,規模化養殖得到了迅速發展,為養殖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但是,由于規模化養殖有其特殊性,在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或多或少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們要認清規模化養殖可能帶來的環保問題,提出解決措施來促進畜牧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從這可以看出,公眾生活水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養殖產品關于公眾的身體健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養殖產品的質量提出更高的需求。規模化養殖基地為了迎合社會需求,會對養殖基地進行搬遷,選擇離城鎮相對比較近的位置,這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養殖場地的變化,加上城鎮的可用面積比較少,導致這些養殖基地并不能很好的去處理這些動物養殖污染源。其次,規模化養殖戶會選擇進行大規模的飼料養殖,這樣比較省時、省力。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他們更傾向于那些價格便宜的飼料,這些飼料產品含有比較多的化學成分,動物排出的糞便會污染生態環境。再次,規模化養殖方式存在問題也會污染生態環境。當養殖場出現傳染性疾病的情況下會導致一些動物出現死亡的狀況,假如養殖人員不重視這些死亡動物的處理,沒有做好有效隔離的情況下,把病死的動物以及帶有傳染源的動物糞便不進行專業化處理,就會影響生態環境。
減少和治理規模化畜牧養殖產業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需要從提升畜牧養殖人員的環保理念入手,要讓他們明白環境保護是利國利民的大事,要能夠認清不規范的操作可能帶來的環境污染。引導養殖戶運用綠色化、科學化的養殖模式,加大合理用藥知識的宣傳。規模化養殖者要能夠響應號召,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運用綠色養殖理念,提升環境保護的重視度。此外,還要能夠從政策層面入手,結合當地實際,加大針對養殖污染源處置技術的研究投資力度。組織專業人員開展宣傳教育工作,讓農業部門跟環保部門結合形成聯動效應,讓專業人員到規模化養殖基地進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讓畜牧養殖人員理解這個產業跟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實施干部包片制度,落實資金與設備為有意向的農戶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回答養殖戶的問題,通過講解讓養殖戶對環保有個更深層次的了解。
畜牧產業屬于傳統行業,規模化養殖技術在整個行業發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跟生態環境防治也緊密相連。科學有效的養殖技術能夠減少動物疾病發病率,有效的解決因為養殖技術不當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這就需要養殖戶能夠加大學習力度,學習現代化的養殖技術,畢竟傳統養殖雖然具有很強的規律性,但是養殖技術需要有所改善。要減輕養殖方式對環境的破壞,就要建立專業化的動物養殖污水與糞便處理裝置,從源頭上消滅有害物質,避免其污染環境。還要有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保障規模化養殖場周圍的水質不會因為養殖場的存在而受到污染。在喂養動物的時候選擇有機飼料,注重疫病監測與防治,通過這些措施來防治規模化養殖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
要防治規模化養殖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監督管理環節必不可少。在這項工作開展的時候,杜絕行政命令式的全部取締,這是“一刀切”的做法,不現實也不符合行業發展規律。要結合當地實際,對規模化養殖產業進行認真的規劃,從場地選址到后期產品出場地都要進行全程監管,確保養殖規模和養殖方式都符合行業要求,對于不合規的養殖基地要責令其限期整改。還要建立專門針對規模化養殖場的發展制度,并認識落實這些制度。相關部門要履行其監督管理職責,監控規模化養殖場的發展動態,尤其是重點區域和重點環節。
綜上所述,生態農業發展是大勢所趨,也是深入貫徹習總書記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規模化養殖產業是生態農業的一部分,要正視其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加大宣傳,提升畜牧養殖人員的環保理念,改善傳統的規模化畜牧養殖技術,加強規模化畜牧養殖業的環境監管工作,為農業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