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霞
(重慶市開州區南雅鎮農業服務中心,重慶 405400)
經調查摸底,全區禁養區內養殖場(戶)有128家、限養區內不能治理的養殖場(戶)46家,合計174家。按照要求,這些養殖場(戶)必須依法關閉拆除,停止養殖行為。其關停工作要在2019年底前完成。關閉停養方式有兩種:一是參照該區2016年底以前的補償辦法予以關閉,拆除欄舍防止復養、新養,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二是通過環保執法手段,逼其無條件自行關閉停養,或鼓勵其轉行轉業,限期退出畜禽養殖。
對現有保留的規模養殖場嚴格按照“兩分三配套”要求建設養殖廢棄物處理設施,即:規模養殖場必須實行雨污分離、干濕分離,配套建設沼氣池、沼液沉淀池和干糞堆漚發酵池。經調查摸底,全區200頭生豬當量以上的養殖場尚有994家沒有配套建設養殖廢棄物處理設施,其中有576家沼氣池容量不足、657家沼液沉淀不足、471家干糞堆漚發酵池不足。由區畜牧獸醫局牽頭抓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配套設施建設的技術指導工作,改造整治工作于2019~2020年分兩年完成。
對20~200頭生豬當量的小規模畜禽養殖戶,按照區委區政府關于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要求,納入農村 “一池三改”生態富民工程進行統籌治理。經調查摸底,全區20~200頭生豬當量的小規模養殖戶共1029家,其中有880家沒有配套建設養殖糞污處理設施。建議區農委列入2018~2020年“一池三改”生態富民工程,通過新建和改擴建等方式配套養殖糞污處理設施,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前幾年,全區建造與養殖規模相匹配的糞污處理設施的養殖場有577家,但是在生產運行中,絕大多數養殖場是重建設輕管理維護,所建的沼氣池、沼液沉淀池等在投入使用后,基本沒有進行定期清理維護,致使其處理能力大打折扣,亟需提升設施條件。對此,建議由屬地政府(街道辦)組織實施,區農委牽頭對建設了沼氣池及沼液沉淀池的養殖場(戶)開展“沼氣池及沼液沉淀池”清理和維護知識的培訓指導,保證沼氣池及沼液沉淀池的正常運行,提高其對養殖糞污的處理能力。養殖糞污處理配套設施的提升維護工作在2019年底前完成。
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實現種養循環一體化,做到養殖糞污就近還田還地資源化利用,是養殖污染防治最捷徑、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根據調查摸底,全區2451家20頭生豬當量以上的養殖場(戶),周邊有足夠糞污消納土地的有1075家。建議屬地政府(街道辦)按照“種養平衡”的思路,在區農委和區畜牧獸醫局協調配合下,引導和督促養殖場(戶)推行“畜—沼—糧”、“畜—沼—果”、“ 畜—沼—菜”、“ 畜—沼—林”、“畜—沼—草”等模式,達到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真正融入農業大生態循環。
對養殖場周邊無糞污消納土地或消納土地不足的以及養殖密集區域,可規劃建設相應配套設施,對其養殖糞污進行集中收集處理,實現養殖糞污異地消納利用。根據調查摸底,全區養殖場(戶)周邊消納土地不足的有1376家。對此,擬在全區范圍內規劃建設養殖糞污集中處理設施30處,于2019年~2020年實施,每年規劃建設10處,每處計劃投資50萬元。采用PPP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政府按每處20萬元以內給予補助。同時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支持和招商引資建設畜禽有機肥廠,努力提高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