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林
(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捧當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畜牧股,云南怒江 673500)
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動物疾病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存在著一些潛在的病因,這些病因如果沒有得到養殖者的重視,就會成為動物發病的原因。因此,在動物疾病防治工作中,需要重點研究動物疾病的成因,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對動物疾病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提高防治的效果。
動物的生命源于環境,生長于環境,又回歸于環境,環境改變就會破壞動物機體的平衡。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自然環境中溫度、濕度的改變,會影響空氣中病原體的生存環境,提高或降低病原體的存活時間。另外季節的變換也會降低動物機體的免疫力從而增加患病幾率;人為因素造成的潮濕,昏暗或者陰冷的環境,比如動物飼養密度過大或通風不良,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不注意環境衛生,缺少對動物活動環境的消毒,病死動物沒有經過無害化處理,這些都是養殖環境帶來的潛在風險。
一方面基層畜牧獸醫站設備老舊問題嚴重,不利于畜牧獸醫工作的有效開展。良好的配套設施是促進防控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現階段,受社會、資金、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動物疾病防控設施并不完善,基層動物疾病防控更是如此,最基本的檢疫設備都不具備,降低了檢疫的質量。另一方面一些養殖場(戶)動物疾病防控意識薄弱,不愿意對動物進行免疫,也不會制定科學合理的疾病防控方案。
一是動物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市場檢疫都存在很多問題;檢疫受時間、地點,無設配等因素的限制,檢疫人員只能用視、觸、嗅來檢疫,達不到檢疫效果;二是疫情監測環節薄弱,沒有定期排查,從而降低了對疾病的防控能力。
大多數的養殖場(戶)養殖技術欠缺,在養殖過程中沒有科學規劃,不按飼養方案進行,對動物疾病防控意識薄弱;單靠傳統的養殖方法來發展養殖業,不但利潤微薄,甚至虧本。
良好的飼養環境是動物健康成長的基礎,為了預防疾病的蔓延,降低動物感染疾病的幾率就必須加強對飼養環境的監管。養殖場(戶)首先要注意圈舍的衛生清潔,嚴格消毒;其次要注意圈舍的通風狀況,病死牲畜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再次,要制定相關的養殖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在選用消毒劑的時候要科學、慎重,并且要注意劑量以及配方比例,還要根據動物的生長年齡和健康狀況來具體的分析,不可以選用影響動物生長發育的藥物,否則會對動物產生不利的影響。
為有效防控動物疾病的侵害,應當完善動物養殖疾病的調查工作,針對性的制定動物養殖疾病防控方案。首先,明確動物養殖種類,針對不同動物品種制定不同的養殖疾病防控方案。其次,充分考慮動物養殖環境,在明確優化選擇場址的基礎上,根據動物養殖需求配備必要的設備。第三,加強相關數據信息管理工作,根據地方病的疫情,以及流行性疾病情況,形成完善的數據信息與疾病報備機制,從而有效的控制規模性疾病出現,達到全面進行動物疾病防控與管理的目標。
在養殖工作中應當以預防為主,在此基礎上進行防治結合。建立完善安全檢疫制度,配備專業的安全檢疫人員,并將制度貫徹落實到位。新來動物和外來動物應進行嚴格隔離觀察,外來人員、車輛做好消毒工作,對動物進行定期疫苗接種來提高動物抗病毒能力,確保動物在健康狀態下才能混養。在推進基層動物防控工作中,應主抓疫情監測。及時的疫情監測是做好疾病防控的基礎,基層動物防控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前,應對轄區內動物防疫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包括動物信息及以往病史,做好疫情的定期排查。一旦監測到疾病,立刻上報,馬上處理,避免疫情擴大。而對于突發疫情,應立刻采取應急措施,以確保健康動物不受影響。
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如果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掌握準確的市場信息,經濟效益就會大為提高。例如:蛋雞養殖業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實行科學飼養,使產蛋率由70%提高到80%,最高的可達88%,效益提高了。可見科學養殖的重要性,開展宣傳培訓有利于提高基層動物防控人員對各類疾病的鑒別診斷能力;有利于提高養殖場((戶)生物安全水平,防范疾病跨區域傳播風險。
畜牧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促進畜牧業的發展有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在畜牧業中動物疾病的防控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想防治動物疾病就要搞清楚動物疾病出現的病因,提前做好防控工作,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這樣才能降低動物疾病的發生率。此外,在養殖過程中,還要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使得養殖業能夠科學合理的進行,促進畜牧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