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霞
(海晏縣金灘鄉畜牧獸醫站,青海海北 812299)
第一,當夏秋季節交替的豬養殖時期中,由于環境溫度的變化,豬很容易產生應激反應,體內的細菌群也會因此出現大量的繁殖,導致了豬疾病的發生,更為嚴重的豬疾病會為此帶來一定的傳染性。第二,小規模養殖戶的養殖技術較為薄弱,不會對豬圈進行定期消毒,從而使豬出現疾病,另外,部分養殖戶在實際養殖的過程中,盲目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豬的生長周期,在飼料中添加過多的抗生素、重金屬、發霉的豬飼料等對豬進行投喂,長時間的食用不僅會影響到豬的肝腎功能,而且對豬自身的免疫力也有一定的影響。第三,由于很多小規模的養豬農戶并沒有意識到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并且沒有對豬進行接種疫苗,導致豬場感染流行性疾病,進而對養豬農戶造成較大得經濟損失。
養殖農戶在對豬進行投喂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季節的變化去進行飼料的調整在進行投喂,并且要對飼料的新鮮度進行定期查看,一旦出現發霉或者變質的狀況,要采取科學有效的處理措施。除此之外,小規模養豬農戶應對飲用水的清潔進行實時關注,并且要根據實際情況去搭配科學合理的營養飼料進行投喂。
不管養豬模式的規模大小,豬圈的衛生環境尤為重要。只有養豬農戶對豬圈、飼料槽等進行定期清理,并且還要做好通風、保暖防寒等工作,才可以保證豬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除此之外,小規模養豬農戶應對豬身上的病菌進行定期消毒。
豬的生長速度對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有著重中之重的影響,而豬體內的寄生蟲則會對豬的生長造成影響,因此,小規模養豬農戶應以豬只生長的情況為基礎,去采取相應的驅蟲措施。普遍來講,小規模養豬農戶應每隔3個月就對豬進行一次驅蟲作業,并且要根據實際情況去確定驅蟲藥物的種類。
豬常見消化系統疾病分為細菌性和病毒性兩種。細菌性腹瀉癥狀表現為稀糊形態,而病毒性腹瀉則具體表現為豬糞如液體形態向下滴落,更為嚴重會發生下泄如同噴水的情況。一旦豬只發生消化疾病時,養殖農戶可用林可霉素、土霉素等相關藥物進行治療。與此同時,小規模養豬農戶也可根據豬糞便的形態或者顏色,去推斷豬的身體健康狀態。如果豬出現身形消瘦、不進食等情況,養殖農戶應該及時的對豬圈進行清潔消毒,除此之外,養殖農戶也可在飼料當中添加一些抗生素或者米糠等,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預防豬出現消化系統疾病。
當豬出現較為明顯的腹式呼吸時,并且呼吸的次數不斷增長,其體溫卻正常,那么豬便患有豬喘氣病,更為嚴重的會導致豬出現食欲不振、發病后經常張口喘氣等現象。一旦豬出現喘氣病時,養殖農戶可以根據豬的體重進行泰樂菌素的肌肉注射,控制在4~9ml/kg,并且要每天一次,注射3d即可。也可根據200g/t林可霉素添加到飼料當中,對豬進行投喂三個星期。
一旦豬出現關節腫大,并且豬腳出現破裂的情況,那便是肢蹄病前期的癥狀,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并進行治療,到后期嚴重會導致豬無法完成站立動作。養殖農戶可使用青霉素搭配地賽米松配和10毫升的安痛定對豬進行肌肉注射。要想預防豬患有肢蹄病,養殖農戶應定期對豬圈進行通風,并且要保證豬圈的干燥和注意清潔豬圈衛生,這樣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豬圈產生病菌的幾率。與此同時,養殖農戶應對豬群和豬圈進行定期消毒,尤其要避免豬圈中出現尖銳的物體劃傷豬腳。
急性豬瘟是較為普遍的一種現象,豬瘟的發病初期為豬的體溫高達40℃以上,并且伴有不進食、鼻腔出現膿液、嘔吐、以及糞便帶血等現象,又或者豬耳、腹部、股內側等出現狀出血的情況,此時養殖農戶就應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一旦沒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那么在豬瘟發病兩周以后便會出現極高的死亡率,同時也會為養殖農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當豬群出現豬瘟時,養殖農戶應根據豬發病的實際情況,發病前期應以7.5ml/kg高熱金針進行肌肉注射,發病后期應以5ml/kg的藥劑對豬進行肌肉注射。除此之外,要想避免出現感染的現象,應在發生豬瘟時,對豬群進行有效的隔離,同時要采用磺胺類藥物、抗生素、以及豬瘟疫苗等藥物進行預防,此刻需要注意的是,養殖農戶在對豬群進行疫苗注射時,一定要保證藥量的科學合理性,絕不可以出現隨意加大疫苗量的現象,與此同時,養殖農戶應定期對豬的免疫抗體進行檢測,并且在日常飼養的過程中,要做好預防豬瘟預防工作。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小規模養豬場的不斷增加,不僅對養殖人員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需要養殖人員對豬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做好日常飼養的過程中,也要對豬的生存環境進行定期通風、消毒等工作,這樣才能夠保證豬只能夠健康的生長,進而為養殖農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