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強 趙曉偉
(陜西省旬邑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陜西旬邑 711300)
在生豬身體中,消化道是一條非常長的肌性管道,從口腔開始直到肛門,其經過的器官主要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以及大腸等多個部位。消化道的基本生理功能是采食、運輸、消化食物,吸收營養以及排泄廢物。如果存在胃腸道器質性缺陷或者機械性損傷,以及營養物質代謝紊亂、感染病原體等情況,都會導致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以及腹瀉或者便秘綜合征、嚴重胃腸炎等。養豬戶需要對豬消化道疾病的常見類型產生一定的認識,并且實施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避免自身的養殖效益受到極大的損害。
腸胃炎,飼養過程中多種因素都能夠引發該病,例如氣候急劇變化、飼料品質較差、飼養不合理以及感染病毒、病菌等,都是常見引起腸胃炎的原因。豬患病后會在臨床上表現出比較明顯的癥狀,主要是持續嘔吐,食欲不振,且可能伴有間斷性腹瀉,如果對其排出糞便進行仔細觀察,可見其中往往混雜黏狀物以及帶有血色[1]。如果在發病初期沒有及時采取有效處理,后期則無法治療,就會由于明顯脫水以及體內某些元素水平過高而發生該元素中毒,導致死亡。
豬痢疾,是由于感染豬痢疾蛇形螺旋體而發生的一種腸道傳染病,存在于腸道內的其他微生物也會參與該病菌的致病,促使大腸黏膜出現卡他性出血性炎癥,從而發展成纖維素性壞死性炎癥。該病在任何季節都可能發生,傳播速度較慢,但流行周期長,易復發,對于2~4月齡的豬容易感染。病豬體溫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但會排出混雜大量膠胨樣黏液以及血液的糞便。
仔豬副傷寒,是由于感染沙門氏菌而發生的一種疾病,臨床上分成兩種類型:急性型,病豬初期發生便秘,之后排出異常糞便,并散發難聞氣味;慢性型,病豬初期也發生便秘,但是之后會排出顏色逐漸趨于黃色的糞便,同時伴有間斷性腹瀉癥狀,糞便中有時甚至混雜血液以及少量組織細胞。
傳染性腸胃炎,此病具有急性發病、快速傳播的特點。病豬主要癥狀是腸胃中存在血塊以及壞死細胞組織等。該病的發病群體沒有明顯特征可循,但大量調查表明,任何年齡段的豬都能夠感染該病,但豬群年齡大的發病率明顯下降。
豬流行性腹瀉,這是由于感染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而發生的一種高度接觸性、急性傳染病,主要特征是發生水樣腹瀉,嘔吐,嚴重脫水,尤其是新生仔豬非常容易發生死亡。該病的流行特點以及臨床癥狀類似于豬傳染性胃腸炎,但死亡率相對較低,并以比較慢的速度在豬群中的傳播[2]。
豬輪狀病毒病,是豬重要的一種腸道病原,通常是1~8周齡內的仔豬容易感染,主要在氣候寒冷季節的發生,具有高發病率,但死亡率相對較低。病豬的癥狀比較緩和、輕微,主要是排出灰暗色或者黃白色的糊狀或者水樣稀糞。
在生豬飼養過程中,需要實施科學化養殖管理措施,對于豬舍環境和飼養工具都要進行定期消毒,還要重點對母豬乳房部位進行經常的清洗和消毒,一般需要運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可以達到很好的預防效果。豬舍內應該保持適宜穩定,通風良好,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溫,冬季則要防寒保暖。在飼喂方面,為了保證營養均衡,要確保飼料品質,飼喂全價飼料,尤其要注意增加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物質,提高機體抵抗力,增強抵抗腸道病原體。要注意堅持定時定量飼喂,禁止突然更換飼料,避免發生應激反應。
免疫預防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應該適時接種疫苗,采取主動免疫措施。筆者推薦后備母豬在配種前接種豬流行性腹瀉滅活疫苗,且確保有效的抗體檢測合格率;妊娠母豬在產前3~4周可接種豬流行性腹瀉疫苗以及豬輪狀病毒 - 傳染性胃腸炎二聯疫苗,保證母豬得到有效抗體保護,后代仔豬通過吮乳獲得母源抗體得到被動免疫;8~10日齡的哺乳仔豬,可口服0.3~0.5頭份豬輪狀病毒-傳染性胃腸炎二聯弱毒疫苗,20~22日齡的仔豬,可接種豬流行性腹瀉滅活疫苗[3]。
針對豬消化道疾的藥物治療,主要以“抗病毒、抗菌、對癥控制”為治療原則。建議病豬可按使用0.2ml/kg黃芪多糖注射液、0.1~0.2ml/kg穿心蓮注射液、0.1g氨芐西林鈉或者頭孢噻呋鈉,混合均勻后用于肌肉注射,每天1~2劑,連續使用2~3d。如果病豬發生嚴重腹瀉,還應該配合口服(混飲、灌服)適量的復方電解多維或者補液鹽[4]。
養豬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豬疾病則是制約養豬業長遠發展的主要因素,豬消化道疾病直接影響著生豬進食情況,關系到生豬育肥,所以養殖者需要做好豬疾病的預防與治理工作,確保生豬能夠正常飲食,正常生長,最終實現良好的養殖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