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書英
(唐河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南陽 473400)
犢牛傳染性腹瀉被認為是養牛業的公敵,其具有高發性、致病因素廣、死亡率高、危害大的特點,這對犢牛的正常生長和發育構成嚴重的威脅。從發病原因來看,該病主要是由細菌感染和寄生蟲等病因所引起的,并且不同病原體引起的臨床癥狀較為相似,這就給診斷和治療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此,本文就針對不同病原體做出具體的闡述,以進一步提高診療技術和預防措施。
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具有發病時間早的特點,因為母牛攜帶該病原體,犢牛從剛出生就感染上此病。由于大腸桿菌具有多種血清型,會出現較多毒素,對腸道上皮細胞造成破壞,大腸桿菌在進入血液之后會損傷腸道。具體的臨床癥狀表現為犢牛拉稀,糞便呈現出黃色或白色,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脫水、嚴重衰竭直至死亡。發病后的3~5d迎來死亡高峰期,死亡主要原因是電解質和體液的喪失,也可因繼發感染引起敗血癥、毒血癥、腸毒綜合癥等并發癥而致死。
治療方法:該病主要以抗菌、補液、調節胃腸機能和腸道微生態平衡為治療原則。(1)抗菌:可選用氟哌酸口服液2.5g/頭·次,服藥2~3次/d,也可采用慶大霉素、土霉素、黃連素等進行配合治療;(2)補液:把握好“多失多補,少失少補”的原則,將藥液加熱至犢牛體溫相近,然后口服,當犢牛不能自吮時,可用葡萄糖生理鹽水靜脈注射;(3)調節胃腸機能:為避免犢牛酸中毒,可內服保護劑和吸附劑,如活性炭、蒙脫石散、次硝酸鉍等,連續調節2~3d即可緩解病情;(4)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待犢牛病情明顯好轉后,可停止使用抗菌藥物,以內服促菌生、乳酸桿菌制劑的方式來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這有利于犢牛的早日康復。
因為魏氏梭菌廣泛存在于飼養場內,當外界環境適宜時,魏氏梭菌就會大量繁殖,造成犢牛腹瀉,并且所產生的毒素迅速進入血液循環,引起各個器官嚴重衰竭,甚至死亡。具體的臨床癥狀表現為無前驅癥狀,食欲減退或廢絕,呼吸困難,四肢乏力,行走不穩,急性腹痛,尿頻且口流白沫,甚至出現神經癥狀。最后倒地而亡。在實際飼養環節中,犢牛缺水、溫度適宜、環境潮濕或飼料的頻繁變動、霉變等都容易引發此病。
治療方法:抗生素對該病的治療效果不明顯,因此要盡可能減少毒素釋放和促進毒素排泄的原則。對發病犢牛可選用抗牛魏氏梭菌高免血清或患魏氏梭菌病康復牛血清進行治療,并可輔以靜脈注射磺胺嘧啶鈉3~5d,1ml/kg·次,即可有效控制病情。另外飼養場出現該病后,應對該牛群進行緊急接種魏氏梭菌疫苗強化免疫,可起到很好的預防效果。
犢牛沙門氏菌病主要是由鼠傷寒沙門氏菌或都柏林沙門氏菌所引起的,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再加上犢牛的抵抗能力較弱,且與陰雨潮濕季節、飼養管理不當呈現出正相關。所以,大多犢牛在10~15d感染此病。具體的臨床癥狀表現為精神萎靡、反應遲鈍,常臥地不起,食欲廢絕,多數犢牛體溫升高至40℃左右,且排出黃色粘液糞便,糞便中常帶有血色。若不能及時對該病進行治療,發病后的3~5d出現死亡高峰期。
治療方法:在犢牛沙門氏菌病的初期,抗生素對該病的治療效果明顯,但因為發病較急,所以需要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在發病后期,單純抗生素治療效果會明顯降低,因為沙門氏菌會釋放大量毒素,導致犢牛出現毒血癥而死亡,所以需抗生素聯合口服或靜脈注射抗菌消炎藥,以緩解犢牛體內毒素的作用,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犢牛球蟲病是由艾美耳屬的幾種球蟲寄生于犢牛腸道引起的以急性腸炎、血痢等為主要特征的寄生蟲病。病因多為犢牛誤食了有球蟲卵囊的飼料,或者飲水受到污染。溫暖潮濕季節該病發生率較高。發病后,球蟲寄生于犢牛的小腸和直腸,致使腸道上皮細胞被破壞,營養吸收受阻。所以,牛球蟲病輕則影響到犢牛的生長發育,嚴重者可導致犢牛的死亡,給飼養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具體的臨床癥狀表現食欲減退或廢絕、精神萎靡、呆立、弓背、迅速消瘦、甚至反芻停止,并且伴有嚴重的腹瀉、血便和脫水癥狀。
治療方法:因為犢牛球蟲病的傳染性很強,在發病初期就需要對所有犢牛進行藥物驅蟲,可內服磺胺氯吡嗪鈉100~120mg/kg,用藥3d。對發病初期的犢牛,可加倍劑量,并可配合抗營養劑使用。對發病后期的犢牛,還需要進行補充體液,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犢牛傳染性腹瀉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一是方面反應出了犢牛抵抗力較弱,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了飼養管理方面的問題。為此,飼養場需要及時對該病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具體措施如下;
新生犢牛免疫系統發育不全,喝初乳是提高新生犢牛被動免疫力、增強犢牛抵抗力的重要保證。如初乳飼喂不足或質量差,會導致新生犢牛被動免疫轉運不足,易發生傳染性病原感染,導致腹瀉的發生。犢牛在出生后12h內應攝入4L高質量的初乳,需要特別注意喝初乳的時間,24~36h后犢牛腸道吸收抗體的能力基本消失,此時喝初乳提高被動免疫力的效果會受到嚴重影響。
由于出生前3d內的犢牛胃蛋白酶-鹽酸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在此階段要飼喂初乳或常乳,不要飼喂代乳粉。當犢牛日齡增大,需飼喂高質量的代乳粉,代乳粉中蛋白和脂肪濃度應高于22%和20%。代乳粉稀釋不當也是引發腹瀉的常見原因,要按照說明稀釋代乳粉。常見的不當稀釋法包括:加水太多或太少;未充分混勻;加入鹽類,導致鹽類濃度偏高或鈉離子濃度偏高;溫度太高或太低(38℃左右)。此外,隨著犢牛的生長發育逐漸增加代乳粉的飼喂量,以滿足犢牛生長需要。
環境衛生是影響犢牛腹瀉發生和預防的重要因素。牛場犢牛腹瀉的爆發與環境衛生和氣候密切相關,應將犢牛飼養在干燥、溫暖、通風良好的環境中。潮濕、寒冷的條件下,犢牛為了維持體溫會消耗較多的能量,降低犢牛的抵抗力。潮濕、溫暖的環境有利于病原體的滋生,也易引發犢牛腹瀉。控制好犢牛出生初期和生長早期的環境,可降低環境因素引發的犢牛腹瀉。新生犢牛抵抗力弱,應盡快與母牛分開飼養,將其單獨飼養于消毒的、溫暖的、干燥的犢牛島中。
總之,犢牛腹瀉在犢牛飼養過程中是很常見的病癥,嚴重危害犢牛的健康。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可有效減少腹瀉引起的犢牛發病率和死亡率,降低犢牛腹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防控好犢牛腹瀉,也可保障犢牛的健康生長,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