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才仁
(青海省玉樹市治多縣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治多 815499)
胎衣不下是母牛分娩中常見的病癥類型,其表現,即在分娩完成后,在一定時間內無法完全排出胎衣,在垂于陰門外一定時間后腐爛變質,區域部分則將繼續滯留在子宮腔當中,在感染后導致發生炎癥,可以說是實際牦牛養殖當中對經濟效益具有較大影響的危害類型。對此,即需要能夠在實際養殖當中做好該病癥的重視,以科學診治措施的應用避免問題的發生。
對于胎衣不下病癥,根據表現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第一,全部胎衣不下。在母牛分娩后,胎衣全部在陰道、子宮當中滯留。在部分情況下,能夠看到陰道外具有少量的胎衣,表現為土紅色。在經過幾天后,其逐漸變質腐敗,開始變為灰白色。在此過程中,在母牛的陰道中將流出較多腥臭狀液體,體溫升高,食欲廢絕,泌尿減少且存在感染。如情況較為嚴重,則將患有敗血癥,因繼發感染敗血癥而死;第二,部分胎衣不下。該病癥的表現,即在母牛分娩之后有一部分的胎衣在母牛子宮當中滯留,并存在努責情況。在實際胎衣排出谷草恒中,存在較大的困難,并同樣在顏色方面開始為灰紅色,后期為淺灰色,并逐漸蔓延,直至蔓延到子宮當中的胎衣中。在經過一周左右后,子宮內部的胎衣將不斷分解,成為紅褐色碎片,并留出惡臭的膿液。此時,如果沒有對其進行治療,母牛字體則將對腐爛物質進行吸收,食欲廢絕、體溫升高,泌乳停止并誘發乳腺炎[1]。
母牛之所以在分娩過程中存在胎衣不下情況,其主要原因有:第一,疾病影響。在產后,胎衣外露使胎盤受到細菌感染而出現炎癥,則將會使胎衣因此不容易脫落。年齡也是導致該病癥出現的重要原因,如果母牛年齡過大、在懷孕過程中缺少營養,則將會使胎兒出現過大情況,在生產當中子宮擴張過度,收縮遲緩疲勞,胎膜同子宮內膜粘連,并因此使胎盤出現充血水腫琺脫落。除此之外,其余的因素導致的流產、死胎以及早產等,也將會使母牛子宮內分泌出現失調情況,在使胎衣排出困難的情況下存在滯留問題;第二,飼喂管理影響。在母牛妊娠期,營養不良可以說是導致胎衣不下情況出現的重要原因。在妊娠后期,如微生物、礦物質以及蛋白質補充過量、不足等等,都將導致胎衣不下問題的發生。此外,母牛過于肥胖以及營養不足等也將導致該病癥出現的主要因素;第三,氣候影響。在母牛分娩過程當中,環境也是影響其正常生產的主要因素,如光照不足、一天起悶熱等等,都有幾率導致胎衣不下問題的發生。在分娩過程中,在受到噪音干擾影響時,也將使母牛生活節奏出現紊亂情況。產前營養不足、運動不足、胎兒同胎盤不容易分離等,都是導致該問題發生的原因[2]。
在實際分娩過程中,如果母牛存在胎衣不下情況,可以先通過藥物的方式進行治療處理,而如果在使用藥物后依然無法排出,則可以通過手術的方式進行剝離。其最佳的處理時間,即是產后的2d左右。在該方式應用之前,需要拴好牦牛,使用繩子將其尾部拉向一側。之后,使用肥皂水或者高錳酸鉀消毒液對母牛的外陰以及周邊位置進行洗凈。在通過手術對胎衣進行玻璃前,需要將濃度為10%的氯化鈉溶液灌入到母牛的子宮當中,通過該方式使母體、胎兒胎盤間具有松弛的聯結狀態,便于后續剝離處理方式的應用。在實際手術中,手術者可以通過赤臂以及帶手套的方式進行處理,在消毒之后,對一定的消毒油脂進行涂抹,順著胎衣深入到胎衣同子宮之間,以逐個的方式剝離粘連位置。在實際剝離的過程中,需要能夠做好力度的控制,避免因強行拉扯對胎衣進行扯斷。在處理中要做好檢查,保證剝離的徹底性,避免存在留有殘留物的情況。在完成剝離后,即需要通過高錳酸鉀溶液的應用進行3次左右的子宮沖洗,將四環素以及土霉素投入到子宮當中,之后,使用生理鹽水稀釋青霉素灌筑到母牛的子宮當中。
對于母牛胎衣不下問題,目前具有較多種治療方式,其主要有:第一,抗生素療法。在該方式中,使用四環素或者土霉素進行治療,每次用量5g。具體治療措施,對10%濃鹽水進行配置,配置量2500ml左右,在配置完成后一次性關注到胎盤同子宮壁之間,之后將四環素或者土霉素投入到其中。也可以在兩者混合后灌筑到子宮當中。通常來說,當進行2~3d用藥后,炎癥即能夠消除,在避免胎衣腐爛的情況下對其產生刺激,使胎衣能夠排出,對宮縮進行促進,以此獲得較好的效果;第二,對于早期確診病例,在產后7h時可以使用縮宮素,每次使用200單位。在4h之后,按照同樣的方式以及同樣的劑量用藥,連續使用2-3d,能夠在對子宮收縮形成刺激的情況下使胎衣自然脫落,獲得較好的效果;第三,重要治療。對于胎衣不下問題,也可以通過重要方式進行治療,也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具體來說,可以使用干蘿卜葉、胡蘿卜、菜籽油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使其自由采食,以此起到理氣止痛以及活血化瘀的效果。
胎衣不下是牦牛養殖當中的常見問題,在實際養殖當中,需要能夠做好該病癥的重視,以科學診治措施的應用及時進行處理,在日常養殖中加強預防,最大程度保障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