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楹
(河南省南樂縣農業農村局,河南南樂 457400)
豬病是影響豬養殖業穩定、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面對豬產品的高需求、高要求,降低豬病發生概率,保證生豬健康成長,成為生豬養殖人員、獸醫、動物防疫管理人員思考的重點。這就需要加強豬病治療問題的研究,通過研究掌握豬病治療難原因,明確豬病治療問題處理對策,提升豬病治療能力與效果。以下是筆者對豬病治療問題的幾點心得體會,意在拋磚引玉。
基于經驗歸納與總結,發展導致豬病治療難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豬病治療難與豬病自身特征和表現存在密切關聯性。例如,多數實踐證明,當前豬病主要表現為多病原感染,如“病毒+寄生蟲”、“病原菌+寄生蟲”、“病毒+寄生蟲+病原菌”、“細菌+病毒”等。相對于單一感染而言,混合感染下的病豬,臨床表現更為復雜,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豬病診斷提供了難度。與此同時,在病豬治療過程中,相同治療方案應用下,單純感染治療效果明顯優于混合感染治療效果。可見,當前豬病對治療技術的應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免疫抑制疾病頻發也是影響豬病治療難的核心要素。追其原因:免疫抑制疾病作用于豬免疫系統,從而使豬免疫能力降低,進而增加了豬感染疾病的概率。即免疫抑制因子(包括豬圓環病毒、豬藍耳病病毒等遺傳因子與微量元素缺乏等非遺傳因子)對豬免疫系統產生破壞,出現免疫系統紊亂問題,使豬免疫力下降,在豬病治療過程中,豬易感染各種急病,增加治療難度。
除豬病自身因素外,豬病防治(包括防治技術、防治人員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豬病治療效果,增加豬病治療難度。例如,在豬病臨床實踐過程中,獸醫可有針對性采用分子生物學診斷法、病理學診斷法、流行病學診斷法、病理剖檢法等方法進行疫病診斷,以提升診斷準確性,為豬病治療提供決策依據。但當前多數工作人員在豬疾病診斷過程中,診斷方法的應用存在片面性、局限性,部分工作人員僅憑借工作經驗進行豬病診斷。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豬病診斷準確性、實效性,為豬病治療增添了難度。又如,豬病治療是一個系統、綜合的工程,需要遵循“預防為主,診治為輔”原則。但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多數養殖戶并未樹立豬疾病預防意識,側重以治療控制豬病,降低豬疾病對豬健康的影響。從而導致豬疾病預防與治療相脫節,增添豬病防治難度。與此同時,在豬病治療過程中,“對癥下藥”是每個工作人員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但在實踐過程中,受獸藥自身質量、工作人員自身能力等因素影響,獸醫用藥不合格問題仍普遍存在,影響豬疾病治療效果。
針對豬病治療難原因,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落實問題解決對策,以改善豬病治療難現狀,提升豬病防治能力。
豬病臨床癥狀復雜,混合感染顯著等特征決定在豬病防治時,需相關工作人員(包括生豬養殖人員、獸醫、動物疫病管控人員等)能夠不斷拓寬豬病診斷思維,在熟練掌握傳統豬病診斷技術的同時,也具備新方法應用能力,從而提升豬病診斷準確性、科學性、及時性,為豬病治療方案的選擇與確定提供信息依據。與此同時,相關部門應加強豬病防治宣傳力度,在媒介宣傳、現場指導、專題講座等形式下,提升豬養殖戶豬疾病防治意識,促進豬病預防與豬病治療的有效連接,在防治環節控制豬病發生概率,降低豬病治療難度。此外,在經濟條件允許下,豬養殖廠或獸醫門診應加強豬疾病治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通過建立實驗室,提升豬病診治專業性、時效性、科學性、準確性。
無論是混合感染,還是免疫抑制,導致豬病治療難的本質在于抗生素使用失效,豬整體免疫能力下降。因此,為降低豬病質量難度,需加強豬養殖管理,從源頭控制豬病的產生與傳播。對此,生豬養殖人員需加強豬飼料管理,避免帶病源飼料的使用,控制豬病傳染概率。與此同時,加強豬舍環境管理,保證豬舍通風、保暖、潔凈。在此過程中,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消毒、通風制度,科學選擇消毒藥物、確定消毒時間。此外,加強病豬管理,通過隔離治療、病死豬處理,降低大規模感染問題的產生。
獸藥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豬病治療效果,對此需加強獸藥監督力度,嚴格控制不合格獸藥流入市場。與此同時,獸醫需對獸藥功效具備全面了解,能夠根據豬病診斷結果科學用藥,提升獸藥使用質量。
在豬病防治過程中,臨床表現復雜、免疫抑制疾病多發、混合感染突出、獸藥品質層次不齊等是導致豬病治療困難的關鍵因素。對此,相關工作人員在明確認識豬病治療難原因的基礎上,需立足實際情況與需求,從多層面入手落實問題處理對策,解決豬病治療難的問題,為生豬養殖行業的優化發展奠定良好疫病防治基礎,促進生豬養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