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全
(江蘇省宜興市高塍鎮農業服務中心,江蘇宜興 214214)
仔豬病毒性腹瀉主要是由于氣溫變化導致的,屬于一種危害性較大的胃腸道傳染病,主要有3種表現形式。近年來在規模化豬場的發病率比較高,給養豬場造成的損失比較大。本文主要對仔豬病毒性腹瀉的臨床變化和病理變化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為規模化養豬場疾病的防治提供有效參考。
豬傳染性胃腸炎主要是由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是一種急性的、傳染性較強的腸道傳染病,傳播速度比較快,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全群感染,仔豬在感染這種疾病后,會出現體溫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情況,排便較稀,顏色呈黃色或者淡綠色,對于腹瀉較為嚴重的仔豬,糞便中可能會存在凝乳塊。有些病豬在感染這種疾病之后,體溫在短時間內升高,在出現腹瀉癥狀之后,體溫下降。病豬的脫水現象較為嚴重,體重快速減輕,一般會在發病后的7d內死亡,如果沒有及時采取的防治措施,整體的死亡率比較高。
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病死豬尸體出現嚴重脫水的情況,豬的胃部和小腸病變較為嚴重,小腸呈現充血狀態,內部含有沒有完全消化的凝固快,還有泡沫狀的液體,小腸腸壁比較薄,呈現出透明的狀態,內容物呈白色或者黃色,整體比較稀。有些病豬的胃部存在凝乳,胃部黏膜也呈現充血狀態。
這種腹瀉病主要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病豬會出現嚴重脫水、水樣腹瀉等癥狀,仔豬的死亡率比較高。各年齡段豬都可能感染這種疾病。哺乳仔豬若存在母源抗體,則發病的幾率比較小;如果母豬感染這種疾病,那么哺乳仔豬也會感染這類疾病,而且癥狀較為嚴重,最后導致死亡。豬流行性腹瀉病在夏季和冬季均可發生。發病豬主要會出現嘔吐、脫水、水樣腹的癥狀,體溫通常保持在平穩狀態,便稀且氣味惡臭,呈現暴發性流行的趨勢,一周內的仔豬在感染后死亡率極高。日齡大的豬發病較輕,不同年齡豬種發病的潛伏期不同,臨床變化的嚴重性與地方免疫程度有著較大的關系。
病理變化主要在小腸和胃部,胃部內充滿黃色液體,小腸內也充滿黃色液體,小腸呈現充血、膨脹的狀態,腸壁比較薄,松弛現象嚴重。病豬心臟也出現擴張現象,其他內臟淤血,腸系呈索狀,淋巴結水腫和充血現象比較嚴重。
豬輪狀病毒腹瀉病主要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傳染性比較強,在各個豬場可以發生感染,每個年齡段的豬都會感染這種疾病,仔豬在感染這種疾病后,發病死亡率比較高。病豬在發病后,會出現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行動遲緩、嘔吐等情況,同時也伴有腹瀉和脫水的癥狀。一般10~50日齡的仔豬容易感染這種疾病,發病率比較高,在80%左右,如果沒有出現繼發性疾病,則病死率比較低。若發生繼發性疾病,如大腸桿菌病,這就會導致仔豬的病情加重,病死率也有所提升。發病后期,病豬出現嚴重脫水的情況。不同年齡段的仔豬發病情況不同,一旦出現混合感染的情況,病豬的病情就會加重。
這種癥狀的病理變化主要體現在消化道,胃部出現松弛的情況,內部存在較多的乳塊和乳汁腸道內存在脫落的細胞和滲出物,整體呈現充血情況。小腸部位的病變較為明顯,出血嚴重,黏膜脫落,腸壁細胞壞死,內容物較稀,顏色呈黃色或者灰黑色。
要為豬種提供良好的飼養環境,采用全進全出的生產方式,保證豬舍的溫度在合理范圍內,具有良好的通風性。在寒冷的季節或者溫度變化幅度較大的季節,一定要在做好保暖工作,保證豬舍的干凈、整潔,定期進行消毒和清理;對于新出生的仔豬,一定要進行科學飼養,采用母乳飼養的方法,以此提升仔豬的抵抗力。對于感染疾病的豬種,要在第一時間內進行隔離,養殖人員要做好全面消毒,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要對豬舍進行全面消毒,對細菌和病毒的滋生進行有效控制。
母豬在分娩前 45d 及 15d 左右采用后海穴各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流行性腹瀉(或豬輪狀病毒)雙價滅活苗 4ml/頭,也可試用含豬輪狀病毒的三聯滅活疫苗,使仔豬通過母乳獲得被動免疫抗體,防止相關病毒性腹瀉病的發生。母豬在生產前的四周時,需要接種大腸桿菌疫苗,實現對細菌的有效控制,降低細菌造成的危害,在購買疫苗的過程中,盡量選擇兔源或傳代細胞生產的疫苗,減少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的危害。
目前規模化豬場病毒性腹瀉病的流行較為嚴重,整體的危害性比較大,不但會導致仔豬死亡,還會增加投入成本,無法保證豬肉質量,本文主要對幾種病毒性腹瀉病腹瀉病的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進行了探究,可以對該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但是該疾病在發生時,還可能引發繼發性疾病,無法進行準確判斷,所以在治療該種疾病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診斷,保證疾病的針對性治療,做好免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