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江
(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旗農牧局動物防疫防控中心,內蒙古赤峰 052350)
羊疾病控制過程中已疾病預防為主,在可能的范圍內盡量避免出現大規模疫情,依據實際的羊病特點和爆發規模,做好應急預案。目前我國羊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羊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質量還需要不斷提升,其中基層推廣工作以及我國現有的養殖技術都成為局限因素,我們需要具體分析原因,提升羊養殖產業發展水平。
目前,我國羊病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即普通疾病、傳染性疾病、寄生蟲病,本文將針對不同類型疾病的產生原因與治療方法進行分析。
羊群的普通疾病涉及范圍較為廣泛,包括內科病、外科病、產科病等。在羊群飼養過程中,由于管理模式、飼養方式、羊群營養代謝失調等都可能引發疾病,其中發生頻率最高的便是內科疾病。以胃腸炎為例,羊在患病以后通常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瀉,如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很容易導致整個羊群受到感染。對于此類疾病,應及時采取消炎治療措施,用5%葡萄糖注射液行靜脈注射,每2d/次,也可以服用50~100ml的痢菌凈,或者服用8~15g的止瀉顆粒粉。
羊群傳染性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支原體、病原體、細菌等引發,通常情況下,細菌與病毒可在羊體內大量繁殖,對羊的內部器官產生嚴重影響,對羊體機能造成巨大損傷,出現嚴重疾病甚至死亡,為養殖戶帶來較大經濟損失。在一系列羊群傳染性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便是胸膜炎與肺炎,屬于急性傳染疾病,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傳播。當羊群患病以后,羊的體溫很快上升,并伴有呼吸道炎癥,主要癥狀為呼吸不暢、精神萎靡,如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傳染給更多的羊,出現疾病惡化甚至死亡,嚴重損害養殖戶效益。對于此種疾病,應在羊患病后立即進行診治,采用葡萄糖進行靜脈注射,再利用2g紅霉素取得較好效果,但在使用紅霉素時應適當,每五天使用一次[1]。
羊群中的寄生蟲類型主要為蛔蟲、線蟲、螨蟲等,這些寄生蟲存在于羊體內,導致多種疾病發生。此類疾病的發生具有較為明顯的季節性、群發性特征,可對羊體的內臟器官帶來較大危害,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導致羊死亡。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為羊吸蟲病,一般發生在潮濕的環境中,且該病還可誘發其他疾病。對此類疾病進行治療的關鍵之處在于寄生蟲的清除,可以使用硝氯酚進行治療,以0.3~0.4g/kg的比例使用硝氯酚進行治療。另外,做好養殖場的清潔工作,保持羊圈環境干凈衛生,對于不能改變潮濕環境的養殖場來說,應做好驅蟲工作,每年要保證3次以上[2]。
有效的養殖環境管理利于減少病菌滋生,在羊疾病預防上作用顯著,且能夠降低感染風險。在日常的養殖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員要做好圈舍消毒和清理工作,嚴格控制羊飼料質量,對變質飼料進行處理。病死羊要實施無害化處理,包括深埋、焚燒等。羊只生長環境對其自身的疫病感染幾率有很大影響,可見,管理人員要強化對羊圈的規范化管理,結合羊的生長狀態提升養殖管理工作針對性,如:孕期母羊、育肥羊應采取精細化管理,嚴格做好養料監督,保證羊充足的供水以及水源無污染、干凈。
羊病預防與控制是一項長期的復雜工程,應積極參考國內外成功經驗,在國家各級主管部門的帶領下,使各個相關部門互相協調,集中資源,制定出長期高效的羊病防控工作計劃,從而使羊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凈化。另外,應針對羊群建立嚴格的隔離、檢驗制度,避免羊病疫情的爆發。還應與媒體相結合,通過視頻傳播等形式加大羊病宣傳教育力度,使廣大公眾了解羊病,并做好預防工作[3]。
養殖人員盡可能自家繁殖,如果引進新的羊群應與原有羊群分離一段時間,觀察無病菌或異常后混養。通常觀察時間在45天,如果觀察期察覺羊有異常應立即聯系售賣方退回,同時進行圈舍消毒、清理,防止有病菌傳播[4]。目前我國的基層羊養殖戶對免疫工作重視程度不足,如果有羊只感染疫病,則很容易引起羊群感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巨大的。基于此,養殖戶目前就需要樹立羊群免疫處理意識:首先,羊出生后結合本地的常見羊疫病落實免疫工作,提升羊群基礎抵抗能力;即使有羊疫病出現,羊群感染概率也會下降。其次,在春天、秋末展開殺蟲,選擇光譜殺蟲藥,減少寄生蟲引起的疫病。
綜上,羊疾病目前流行趨勢主要體現為爆發性、集中性特點,這對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工作來說難度不斷增加,需要基層畜牧獸醫及時做好病情判斷,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蔓延,減少羊養殖的經濟損失。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增加羊養殖經濟效益,本研究對羊疾病發生原因和常見疾病防治措施展開分析,希望能夠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羊養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