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玲
(確山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駐馬店 463200)
隨著我國養殖鴨整體規模的持續擴大,鴨傳染性疾病發病率逐年升高,各類傳染性疾病呈現出日益復雜的發展趨勢,防治難度逐年升高。鴨傳染性漿膜炎屬于養殖過程中常見的傳染病,具有極高的危害性和發病率,主要致病菌為鴨疫里氏桿菌,目前該疾病在我國大范圍流行,發病率逐年升高,鴨患病后飼料轉化率降低,治療費用昂貴,屠宰廢棄率顯著升高,嚴重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效益,為此需要提高對傳染性漿膜炎的重視程度,并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促進養殖水平的持續提高。
依據病理學變化、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等因素,可以對鴨傳染性漿膜炎做出基本診斷。在實際診斷過程中,由于癥狀的近似,應當重點區分鴨病毒性肝炎、鴨大腸桿菌病,避免出現誤診影響后續治療。通過情況下,鴨病毒性肝炎發病日齡低于鴨傳染性漿膜炎。鴨病毒性肝炎經剖檢可見明顯肝腫大、全身現無纖維素性漿膜滲出物,出血斑點較多。大腸桿菌病如在15日齡前期發病,則死亡率極高。鴨傳染性漿膜炎剖檢可見腦膜炎、氣囊炎、肝周炎、纖維素性心包炎,脾臟和肝臟腫大明顯,外觀為大理石樣[1]。
鴨傳染性漿膜炎最準確的診斷方法為微生物學檢測,利用無菌出現的病死鴨脾臟以及肝臟、病變組織的觸片,使用熒光抗體進行檢測,通過纖維鏡觀察病變位置中央部位稍暗,兩邊位置明亮。經過瓊脂培養后進行細菌鑒定,菌落呈現奶油狀透明閃光,菌落凸起明顯。
鴨傳染性漿膜炎主要致病菌為鴨疫里氏桿菌,該致病菌屬于無運動、無芽孢的革蘭氏陰性桿菌,能夠干擾以鴨為代表的各類水禽。現階段已知的被感染鴨包括江南鴨、北京鴨、半番鴨、麻鴨等,患病鴨周齡集中在1~7周,其中2~3周為發病率最高的周齡。鴨傳染性漿膜炎主要臨床癥狀為鼻、眼部分泌物量增加,糞便為黃綠色,頭頸部位嚴重傾斜,神經癥狀 明顯,伴有氣囊炎、肝周炎、心包炎等。近年來,鴨養殖整體環境日趨復雜,鴨瘟、鴨傳染性漿膜炎、鴨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帶給養殖戶嚴重的經濟損失,為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綜合性防治,最大程度上降低各類疫病的發病率。
為保證雛鴨健康生長的基本營養需要,需要飼喂高質量的飼料,保證維生素和各類微量元素的供應量,以此來提高雛鴨的免疫力。鴨舍內部需要及時清理糞便等污物,合理設置飼養密度,保證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加強通風處理,確保鴨舍內部墊料的干燥,降低高溫、擁擠、免疫、換料、轉移等應激反應的發生率,定期對鴨舍進行徹底消毒和空欄處理,實現對治病均的徹底清理。在鴨舍內部需要加強免疫,為7日齡鴨注射傳染性漿膜炎免疫滅后疫苗,為保證免疫的實際效果,共需要進行2次免疫處理,保證免疫的效果[2]。
現階段,防治鴨傳染性漿膜炎最有效的方法為藥物治療,同時嚴格遵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基本原則。長期以來,養殖戶主要通過各類抗生素治療鴨傳染性漿膜炎,這也導致病原體耐藥性不斷增強,不同種類的菌株對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比較大的差異。研究表明,傳染性漿膜炎菌株對于頭孢類藥物以及氟苯尼考比較敏感,對恩諾沙星等比較敏感。在治療過程中可適當進行藥物的輪換使用,避免耐藥性的因素影響最終的治療效果。為提高藥物的療效,治療前期可進行藥物敏感試驗,將療效最佳的藥物與飼料混合進行飼喂,以此來實現最佳的治療效果。同時,為降低藥物毒副作用產生的危害,可采用中藥的方法進行質量,研究表明,大蒜、黃芩、丹參、黃連等重要對鴨傳染性漿膜炎治療效果良好,利用三黃湯也能夠對各類致病菌產生抑制作用,在鴨傳染性漿膜炎的高發期應用中藥的療效顯著優于各類抗生素。
研究表明,鴨疫里氏桿菌具有極強的抗藥性,為此養殖戶應當加強觀察,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通過藥敏實驗等方法,確定最合理的藥物,配合使用電解質以及多種維生素進行輔助治療,實現對疫病的短期控制。在飼養過程這能夠需要重點加強對雛鴨的管理,藥物防治過程中需要在專業獸醫的指導之下完成,通常情況下可將5d作為一個療程。為避免飼養過程中出現垂直傳播的問題,需要及時進行種蛋的消毒處理,并進行全進和全出的飼養,定期對鴨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從源頭上降低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發病率。
鴨傳染性漿膜炎嚴重威脅養殖戶的經濟利益,為此需要提高重視程度。在養殖期間,養殖戶需要保證鴨舍的衛生環境,及時清理糞便等污染物,加強對鴨舍溫度、濕度、通風管理,及時進行種蛋消毒以及免疫接種,針對患病鴨需要選擇適合的藥物進行治療,通過各種完成的措施,及時診斷,加強防控,最大程度上保證養殖戶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