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猛 韋 祎
(隆林各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廣西隆林 533500)
哺乳母豬以及仔豬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特別在冬季這一病毒多發的季節,這就要求飼養人員提高冬季的飼養管理意識,并根據冬季的氣候變化特征,總結哺乳母豬與仔豬的生理特點,而后制定完善的飼養管理方案,在飼養管理的過程中提高對于日常管理的力度,盡可能使得哺乳母豬平安過冬。
冬季哺乳母豬與仔豬的飼養與管理工作中日常管理無疑是重中之重,而日常管理中的保溫與通風工作這是關鍵點,要求飼養人員明確冬季養豬的禁忌,冬季養豬低溫與高濕度是影響哺乳母豬與仔豬健康生長的重要因素,所以,飼養人員應當在控制濕度的基礎上,保證溫度的平穩。豬舍溫度需要控制在18~22℃的范圍,而保溫箱內的小環境則要控制在30℃到32℃左右,豬舍內的濕度同樣應當重點控制,濕度應當控制在60~70%的范圍內。豬場的保溫設施通常都不夠完善,保溫箱若存在破損等問題,將很難達到保溫的作用。針對這一情況,飼養人員需要通過封閉門窗的方式相應的提高建設的整體溫度,但這樣的處理方式同樣會使得有害氣體過多殘留,從而誘發各類的感染性疾病。因此,飼養人員同樣要做好機械通風或橫向通風等措施,避免風向直接通過,不可使舍內溫度驟然下降[1-2]。
冬季哺乳母豬與仔豬的飼養與管理一定要做好環境衛生清潔等各項工作,其中的消毒工作無疑是重點內容,要求飼養人員定期對消毒池內的消毒液進行更換,并對消毒液的濃度進行控制,不可出現消毒液過多殘留的情況,與此同時,也要減少各類的衛生隱患。
冬季氣溫相對較低,此時,飼養人員應當適當的提高消毒液的濃度,而單位體積的消毒水量卻可一定程度的減少,從而滿足冬季哺乳母豬與仔豬的飼養與管理要求。消毒工作應當盡可能選擇在氣溫較高的天氣進行,從而使得豬舍內快速處于干燥的狀態。消毒工作落實完畢后,還要重點實施通風,減少豬舍內的濕度,并將消毒藥液的氣味及時散去,為哺乳母豬與仔豬提供舒適的環境。
母豬在產仔后其身體機能將會有所削弱,尤其是消化功能與抵抗力因為顯著。針對這一情況,這樣仍然需要做好東西哺乳母豬調查后護理,恢復其繁殖功能,進而投入到生產環節。事實證明,大部分飼養人員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都會將過多的精力放置在母豬的產中產前飼養與管理工作中,卻未能提高對于母豬產后護理的重視。母豬分娩當天若未能及時喂料,那么將會使得母豬出現低血糖等諸多問題,所以,在哺乳母豬分娩后需要盡可能的為其補充葡萄糖,從而滿足具體需求。特別是母豬分娩之后機體處于虛弱的狀態,此時應當及時補充復合維生素b、維生素c以及生理鹽水等等,減少母豬的生理性疲勞現象,同時對身體的代謝能力進行調節,加快產后食欲的恢復,并增強身體的應激能力。若母豬產后存在感染的情況,那么可以適當的在飼料中加入甲硝唑等藥物,從而減輕產后厭氧菌感染等諸多現象。
現階段大部分飼養人員在養豬生產的過程中都意識到飼養環境改變的重要性,特別是哺乳母豬階段,哺乳母豬泌乳期的營養控制同樣是重點工作,要求飼養人員將其作為管理中的重點內容可以控制,母豬哺乳期需要每天喂食7千克左右的哺乳母豬料,廖方可滿足哺乳期母豬的采食與能量需求。日常生產過程中,若想保證母豬高產,就要通過以下措施,達到飼養標準。第一,相應的增加哺乳母豬的飲水量,水是哺乳母豬自然過程中重要的營養元素,哺乳母乳每天需要飲用20~50L的水,因此,飼養人員定要保證水量的充足性。第二,對懷孕期的采食量進行控制,盡可能確保哺乳母豬體況的穩定性。第三,選擇適口性好的原料,本著少量多餐的飼養原則,為母豬喂食新鮮的飼料。
仔豬在哺乳期其身體抵抗力相對較弱,同時也易受各類疾病的侵襲,特別是在冬季氣候條件較為惡劣的環境下,仔豬的生長過程中將會面臨各類環境風險的威脅。除此之外,若仔豬哺乳的過程中飼養人員未能采用恰當的管理方法,同樣會大大提高仔豬的死亡率,死亡原因大多被餓死、壓死或弱死。要求飼養人員結合子豬的生長規律,并根據其生理特征,制定完善的飼養方案,從而幫助哺乳仔豬度過冬季的生長難關。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仔豬斷奶的過程中應當本著逐漸過渡的原則,降低仔豬斷奶后的應激反應。第二,為仔豬的生長提供舒適的環境,避免出現踩壓等現象。第三,哺乳自助的飼養需要幫助其固定乳頭,并吃足初乳,還要為其補充鐵與硒等多種微量元素,避免仔豬出現貧血等問題。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針對冬季哺乳母豬與仔豬的飼養管理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期為有關的飼養人員帶來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