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靜
(河南省鶴壁淇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鶴壁 456750)
雞大腸桿菌的病發,主要是由于環境的惡劣或突變而造成的,是由于雞的腸道感染大腸埃希氏菌,而引發的細菌性傳染病,主要特征就是雞出現敗血病、全眼球炎、輸卵管炎等癥狀,一旦發病會嚴重影響雞群的生長速度和質量,甚至造成大量死亡,不利于家禽養殖業的順利發展。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雞大腸桿菌病的分析和研究,尋找有效的診斷方式和防治措施,旨在為家禽養殖業的發展與壯大提供更多的保障。
雞大腸桿菌是一種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感染而疾病,且具有很強的擴散性和傳染性,主要的傳播途徑大體可分為三種:
第一,垂直性傳播。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傳播方式,雞蛋通過與患病母雞糞便的接觸而受到的污染,大腸桿菌會依附在雞蛋的外殼上,逐漸向內侵入。
第二,接觸性傳播。如果雞舍的通風效果不好,或者是氨氣濃度含量太高,會造成雞呼吸道粘膜的損傷,大腸桿菌就可以通過空氣、水源、飼料等,進行接觸性傳播,對雞的呼吸道進行感染,然后再進入到雞的氣囊中,引起敗血病、氣囊炎等病癥。
第三,繼發和混合性感染。雞大腸桿菌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由于氣候突變、通風不良等因素的誘發,而導致的繼發和混合性感染。
第一步,對細菌進行分離培養。將病雞或患病死亡雞的心血、肝臟等病變組織進行無菌采集,以瓊脂平板和肉湯為載體對其進行接種培養,溫度要控制在37℃左右,培養20h后再進行抹片。然后將灰白色表面光滑邊緣齊整的半透明小菌落進行劃線處理,利用麥康凱瓊脂板為載體對其進行接種,在37℃的環境中培養20h。
第二步,染色鏡檢驗。通過染色鏡對第一步中的診斷進行驗證,首先合理的選擇培養物,對其進行涂片和染色,然后通過染色鏡進行革蘭氏陰性小桿菌進行觀察。
第三步,開展生化實驗。首先為純培養物接種選擇生化培養管,然后對其進行生化實驗,包括乳糖、蔗糖、麥芽糖等,最終得到陽性的甲基紅實驗結果。
第四步,測定致病力。將營養肉湯中接種的分離菌,在37℃的溫度環境中培養20個小時,然后進行降溫保存,用無菌的生理鹽水對純培養物進行清洗,然后注射進三只小白鼠中,并對其進行觀察和記錄,最終判定該菌種的致病力。
3.1.1 控制環境管理
大腸桿菌病的發病原因多事因為環境和溫度的變化,因此,為了降低雞群大腸桿菌的發病頻率,養殖戶一定要對養殖環境進行嚴格把控。可以結合雞場的實際情況,為雞群建立一個動態化的監管機制,對雞群的成長進行時時關注,降低養殖環境對雞群健康成長的威脅,特別是在現代化的規模養殖中,養殖者一定要嚴格按照科學的標準流程進行建構,并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實施防御措施,進一步提高雞舍的環境水平。首先是考慮靜態因素,如常見的溫度、通風、衛生等條件,同時注重雞舍的養殖密度,防止過大的養殖密度,為大腸桿菌的感染和傳播提供有利條件。其次就是動態因素的考慮,如外來人員和運輸車輛的進出、設備維修等產生的噪音等,都會對雞舍的養殖環境產生影響,甚至引起雞群的應激反應,為雞群的發病埋下伏筆。如果在此期間,養殖人員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就會導致雞群的大面積發病甚至死亡,進而產生嚴重的經濟損失。
3.1.2 加強飼養管理
俗話說“病從口入”,因此,在進行雞大腸桿菌病的防御過程中,養殖者不僅要注重雞飼料的科學配比,還要保障雞飲用水的衛生安全,同時加強對雞舍衛生環境的清潔和管理,為雞群創建一個安全衛生的生長環境,有效降低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
3.1.3 進行疫苗接種
雖然由于雞大腸桿菌血清類的復雜性,接種疫苗的效果會有所折扣,但依然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一旦發現雞場有病雞出現,一定要第一時間對雞群進行大腸桿菌滅活疫苗的接種,有效控制大腸桿菌病的擴散。
3.2.1 藥敏試驗
所謂的藥敏試驗,指的就是利用藥敏試紙,對經過分離的細菌進行試驗,根據實驗結果,判斷雞大腸桿菌對新霉素、慶大霉素、環丙沙星、新諾明、土霉素等藥物的敏感度,然后根據試驗結果,將各種藥物的功能進行有效結合,既能預防又能治療。
3.2.2 西藥治療
雞場內如果出現大腸桿菌病例,應該第一時間對病雞進行高敏度的藥物治療,同時,加強對病雞營養的補充,提高病雞的機體抵抗力,還可以在飼料中加入適量的乳酸諾氟沙星,增加病雞腸道內的有益菌,對其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在規模化養雞的過程中,大腸桿菌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嚴重威脅著雞群的健康成長和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大腸桿菌傳播途徑、防御措施、治療措施等的分析和研究,探尋最有效的防治之法,為家禽養殖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