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文禮 韓雪峰
(吉林省農安縣農安鎮畜牧獸醫站,吉林農安 130200)
暗絲孢霉病是一種寬泛的臨床病理名稱,是指由暗色孢科中多個產色素真菌屬和種中的一種引起的慢性皮膚感染、皮下感染或黏膜感染。這類真菌營腐生生活,廣泛存在于土壤、水和腐爛植物中。感染是由于真菌侵染受傷部位的組織而造成的。
最常見的臨床征狀是皮膚出現潰瘍性結節、上呼吸道癥狀和鼻腔/鼻側出現腫塊。在頭部、鼻黏膜、四肢和胸部周圍的皮下或黏膜下可出現緩慢增大的腫塊。結節可出現潰瘍,并且形成引流性瘺管。這種膿性肉芽腫內含可產色素的有隔膜菌絲,這些菌絲可呈不規則狀膨大的、壁薄、芽殖酵母狀。
暗絲孢霉菌病的診斷可通過對滲出液和活檢樣本進行顯微鏡檢查來進行,鏡下可見有產色素的或透明的細絲狀菌絲(直徑2~6μm),末端和夾層中可見有囊泡(6~12μm)和孢子。通過組織學特征無法鑒別多種致病性真菌,需要采用真菌的分離培養或/和PCR方法。鑒別診斷應包括腫瘤、其他肉芽腫和表皮囊腫。
在大多數病例中,感染僅局限于皮膚和皮下組織。如果病變位置適合,可采用大面積切除進行治療。對不能實施外科手術的病例,可考慮使用兩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進行藥物治療。
鼻孢子蟲病是由西伯鼻孢子蟲引起的一種慢性、非致死性的、化膿性肉芽腫,主要感染馬、牛、犬、貓和水禽的鼻黏膜,偶爾也可引起皮膚感染。鼻孢子蟲至今未能人工培養,也不清楚其自然習生地。外傷可誘發感染,但這種感染并無傳染性。
鼻黏膜感染以出現息肉狀增長為特征,其質地松軟、呈粉紅色、脆弱、表面粗糙、呈分葉狀,息肉很大、可阻塞鼻道。皮膚病變可能是單個的或多發的,無柄的或有蒂的。鼻息肉和皮膚病變為肉芽腫性的、纖維翁液樣炎性成分,內含真菌。
鼻孢子蟲病可能會與鼻黏膜和皮膚出現的其他肉芽腫病變相混淆,如曲霉病、蟲霉病、鼻肉芽腫和隱球菌病[1]。對活檢樣本進行顯微鏡檢查,見有鼻孢子蟲小球(孢子囊),即可作出確診。這種小球數量很多,大小不一(最大300μm),厚實的胞壁對高碘酸品紅染色呈陽性反應,內含直徑為4~19μm的內孢子。整個病變部位都分布有不同大小的發育期小球,沒有孢子。
已確認,手術切除是標準治療方法,但也常見有復發。藥物治療方法是兩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但其效果不如手術切除方法。
孢子絲菌病是由申克孢子絲菌感染人、各種家養動物和實驗動物的一種散發性、慢性肉芽腫性疾病。申克孢子絲菌是一種雙相型真菌,在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上,25~30℃下可形成菌絲,但在組織和培養基上37℃下呈酵母樣。該菌普遍存在于土壤、植物和木材中,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美國最常見于治岸地區和河谷地區。該病可出現人獸共患性感染。
孢子絲菌病可分為三種類型:皮膚淋巴型、皮膚型和彌散型。皮膚淋巴型是最常見的病型,在感染部位可出現小的、堅實的表皮結節或皮下結節,直徑1~3cm。隨著感染沿淋巴管延伸,可形成成串排列的新結節。病變出現潰瘍,并有漿液出血性滲出液流出。雖然最初并無全身性癥狀出現,但慢性疾病可能導致發熱、倦怠和精神沉郁。皮膚型的病變僅局限于感染部位,但也可出現多發性病變。彌散型雖然很罕見,但可能是致命性的,由于對皮膚型和皮膚淋巴型的忽視,可進一步發展為彌散型。該病可通過血源性或組織,從感染的起始部位傳播至骨骼、肺臟、肝臟、脾臟、睪丸、消化道或中樞神經系統。人的全身性孢子絲菌病的發病率似乎正在上升,這主要是由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發生感染造成的。
通過對滲出液或活檢樣本進行真菌培養或顯微鏡檢查,可以作出診斷。在組織和滲出液中,可見有少量或大量真菌,呈雪茄煙狀,在巨噬細胞內可見有單個真菌細胞。該真菌細胞呈多形性,且很細小(2~10)μm×(1~3)μm,可見有出芽,外觀呈乒乓球拍狀。可采用熒光抗體技術鑒定組織中的酵母樣真菌細胞。除了貓以外,其他動物的滲出液和組織中的孢子絲菌一般都很稀疏,因此需要進行真菌的分離培養才能作出診斷。在培養物中,可形成真正的菌絲,菌絲比較細小,呈分支狀,有隔膜,菌絲側枝生有纖細的、梨形分生孢子。
孢子絲菌病的首選治療藥物是伊曲康唑(每日10mg/kg)。在臨床治愈后,應繼續治療3~4周。另外,口服碘化鉀飽和溶液也可取得一定的效果,在臨床治愈后,應繼續治療30d。治療期間,應該監控動物發生碘化物中毒的癥狀:厭食、漚吐、精神沉郁、肌肉抽搐、體溫下降、心肌病、心血管衰竭和死亡。貓對碘化物尤其敏感,容易發生碘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