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科學家宣布在里約熱內盧沿海的部分巴西斜鋸牙鯊體內檢測出經常被傾倒在廢水里的違禁毒品以后,“可卡因鯊魚”走紅網絡。
美國得州公園與野生生物部門的野生動物獸醫薩拉·威科夫說,雖然這種現象引發了許多笑話,但情形本身十分嚴重。
“動物們正在遭受的污染不僅僅來自鴉片和非法街頭毒品,還來自我們所用的一切。”從避孕藥物到抗生素,這些由人類制造和使用的東西都在影響著動物。
當然,許多人類藥品——無論是否合法——都是直接從自然里來的。從罌粟花到致幻蘑菇,再到發酵后產生酒精的葡萄,都是藥物的自然來源。
在尋求這類快樂上,人類擁有獨到的方法,而從鳥類到大象,許多野生動物也有它們的自然秘寶。下面就來看看幾個有趣的例子。
這種北美鳥類長著大大的羽冠,眼周仿佛戴著一圈黑色眼罩,以引人注目的羽毛著稱。它們可以連續幾個月只吃果實過活,這在鳥類當中并不多見。果實可以作為能量的絕佳來源,但熟過頭的水果和漿果卻會給鳥兒帶來無形的威脅。隨著果子熟透,自然產生的酵母開始讓它們發酵,把糖分轉化為乙醇和二氧化碳。嚴格來說,只要果子尚未開始腐爛,吃起來就是安全的,但它很有可能讓鳥兒醉酒。與人類一樣,喝醉的太平鳥反應變慢、決策能力受損,因此更容易遭遇天敵、撞上車輛或窗戶而丟掉性命。“酒精是一種神經抑制劑,也就是說,它會調低神經系統功能、削弱敏捷反應。當一個人醉酒,任何你能想象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動物身上。”威科夫說。2020年,波蘭波茲南生命科學大學動物學家皮奧特·特里揚諾夫斯基領導的一項研究對記錄了55種鳥類(包括半野生的鳥與寵物鳥)飲用酒精案例的科技論文和視頻進行了分析。多條視頻展現了鸚鵡、烏鴉和許多大家印象里“聰明絕頂”的鳥類啜飲人類飲料的內容。“它們為什么這么做?理由可能就和我們去酒吧一樣。”特里揚諾夫斯基說。

非洲象進食馬魯拉樹的果實后醉酒的報道和研究遍布各類文獻。一些科學家援引大象因體型巨大、需攝入海量酒精才會喝醉這一事實,對這些報道的可信度提出了質疑。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研究生瑪萊克·雅尼亞克主要研究不同物種如何代謝乙醇。乙醇脫氫酶是用于分解乙醇的主要酶類,雅尼亞克2020年在《生物學快報》雜志發表的研究報告發現,不同的物種處理乙醇脫氫酶的方式有著巨大的基因變異差別。也許并不奇怪,考慮到我們對酒精的熱愛,人類在分解乙醇方面非常有效,這使得我們比馬、牛和豬更難喝醉。雅尼亞克發現,多種以水果為食的動物都很擅長分解乙醇——這可能是因為過熟的果子本身就蘊含著天然乙醇。而非洲象的一項基因變異讓它更難進行乙醇脫氫酶的新陳代謝,雅尼亞克說,也就意味著這些大個頭更容易因吃馬魯拉樹的果實而醉酒。不過它們可不是為了追求快樂,她補充說,它們只是餓了。“有糖分就會有乙醇產生,而糖就是能量,”雅尼亞克說,“擁有消化乙醇的能力,你就能吃更多嚴格意義上并未腐壞變質的果子。”
西伯利亞的馴鹿(以及北美洲的北美馴鹿)與致幻蘑菇毒蠅傘共享棲息環境。這種真菌擁有紅色的菌蓋,菌蓋上還有白色的斑點,因此又被叫作“圣誕蘑菇”,是西伯利亞薩滿巫師的最愛。根據2018年的一篇研究,薩滿巫師把毒蠅傘當作“麻醉劑和致幻劑”。生物學家已有馴鹿進食這些蘑菇的記錄,它們有毒而有營養,而馴鹿復雜的胃可以令它們的毒素失效。目前我們還不知道,進食這種真菌會否引發蹄類動物反胃、嘔吐和定向障礙,就像不幸吃下它們的人類一樣。
在泰國、馬來西亞和加里曼丹島,有7種樹鼩主要以野婆羅洲西米樹的花蜜為食。這些花蜜總是很快發酵,變成酒香濃郁的甜漿,酒精度超過3%。根據2008年的一篇研究,樹鼩似乎沒有因為這種持續的高酒精濃度的飲食而遭受任何不好的影響。這一點與雪松太平鳥不同,而且它們也沒有展現出任何醉酒的跡象。2020年,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樹木的其他傳粉動物,包括松鼠和別的嚙齒類動物在內,都已經適應了大量的酒精攝入。雖說動物吸食植物汁液也可能是為了好玩,但特里揚諾夫斯基認為,對它們來說最重要的仍然是汁液實際的營養價值。“吃下這些食物,你就能獲取糖分和維生素——雖然還伴有酒精。”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