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耳朵先生
武志紅在《巨嬰國》一書中寫道:依賴、自私、脾氣大,而當嬰兒成長為成人,心理狀態卻還處在母嬰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狀態下時,就被稱“巨嬰”、“媽寶男”。
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留言區里普遍的觀點是,過多的給予,會把孩子培養成巨嬰。
這句話,當然對,但在這起新聞里,劉女士和前夫給孩子的,恰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至少,他們沒有給孩子,或告訴孩子,這四件事情。
新聞中22歲男孩的現狀,到底是怎樣造成的呢?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母親劉女士對孩子成績的不以為然。劉女士是高薪的公司高管,一直都覺得,就算孩子成績差些也沒有什么。然而,成績差真的就不算一回事嗎?要知道,和成績差相對應的,是孩子自控力、自律力,甚至時間觀念的同步下滑。
還記得,去年在烏鎮的互聯網大會上,丁磊、馬化騰等人組織的幾場飯局嗎?眼尖的網友發現,參加飯局的互聯網老總們,幾乎都是名校出身。當然,不是讀書、考上了好的大學,你就能達到這樣的高度,但讀書,一定可以開闊你的視野,培養你的思考能力,養成你優良的習慣,讓你邂逅更多優秀的人。
讀書,未必能讓你身價暴漲,到達人生巔峰,但一定能讓你活得更灑脫、自由。所以,請告訴孩子,讀書能讓你免于跌落谷底。
所謂生活的一部分,在這里,有兩層意思。一層是,不能因為自己的婚姻失敗,就把所有的郁悶和埋怨,都傳遞給孩子;另一層是,不能因婚姻出了問題,就不顧原則,無底線地對孩子好,寵愛到極點。任何一種,都過猶不及。新聞中的母親劉女士,犯的正是第二種錯誤。
正確的做法是什么樣的?那就是,婚姻穩定的時候,給孩子足夠多的溫情,給他們三觀正確的家教。如果婚姻實在不可維系,也應該告訴孩子,爸媽的婚姻只是一種意外。而這樣的意外很多,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賣慘,不越界,就算婚姻出了裂痕,也不會過多影響孩子。只有這樣,孩子的獲得或失去感,才不會那么強烈,他必將活得正常又陽光。
說實話,對新聞中這個22歲的小伙子,我不忍太多批評。因為他的人生,一直都在父母的安排和計劃中。離婚了,就給他看起來無憂無慮的生活。成績實在糟糕,就安排他去國外讀預科。然而,過早提前設置的人生,一眼看得到的未來,何嘗不是一種剝奪?
如果,能給這個小伙子自我選擇的權利,就算他一次次試錯,可能也不是現在這般模樣。
要知道,對孩子來說:自我的選擇,是一種成長的手段,試錯,看似不如人意,卻是另一種經驗和閱歷的獲得。但這樣的父母,實在是太少了。
曾經,我就認識一個北大畢業生。當年,他以高分考上名校,畢業后,他想出國,父母卻以死相威脅,要他回老家考公務員。在父母看來,這才是最光鮮體面的工作。年輕人考了好幾次,都沒考上,父母又不允許他離開本地,他只能去了家非常小的企業工作。
在現實的家庭關系里,有太多的不正常,父母有林林總總的要求,孩子承擔了過多的安排。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孩子被局限的人生。如果你真的愛孩子,一定要有界限感,要告訴他們,可以勇敢去選擇和試錯。
我一直覺得,好的家庭教育,一定要稍稍有些“壓迫感”。什么是壓迫感?就是你要讓孩子覺得,過上好生活,沒那么容易。如果你不努力,不上進,可能會帶來一生卑微。這不是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而是因為,我們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努力和上進,是不多的可以自己把握的東西。在“22歲男孩留學兩年敗光200萬”的新聞中,這種壓迫感,正是所缺少的。這也是悲劇的緣起。
去年暑假,我接待了一個老家的親戚。他匆匆趕到長沙,是因為上大學的兒子游戲成癮,有好幾門課程都沒有及格。他問我,有什么好辦法?我建議他,把孩子強制性帶到老鄉的建筑工地上,讓他全職做幾天農民工。他后來打電話給我,從工地上回去不久,孩子自動戒了游戲。我不是對農民工有什么成見,相反,我很尊重他們。我之所以這樣建議,是因為相信:親戚家的小孩,在烈日下的工地上干幾天體力活,一定就會明白,如果自己不上進,未來的生活,可能遠不會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所以,無論如何,都請適時告訴孩子,你不上進,會帶來一生卑微。作家李月亮說: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作家王朔在《致女兒書》里也說:煲湯比寫詩重要,自己的手藝比男人重要,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真正的成長,不是你教會她數語外的能力,而是讓她成為獨立的自己。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給予孩子多少,也不是你為他們承擔了所有的壓力,而是,你告訴孩子努力的意義,輸送他們更多獨立的因子,又允許他們莽莽撞撞去探索世界。任何偏離了這個目標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都可能出現問題。
希望新聞中的劉女士,能趕快明白這樣的道理,立刻改變。新聞中的男孩,還只有22歲,還很年輕,我希望你能夠重新振作起來。未來還有很遠,一切皆有可能。而每個為人父母者,都要多點狠心,舍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和社會磨合。
愿你千辛萬苦,最終都能培養出一個適應社會、三觀正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