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力瑋 周毓文 彭夢杰 劉曉莉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為資源產品價格改革提供契機,進行資源產品價格改革有助于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山東省為例,以電力價格、天然氣價格、水資源價格和土地價格改革為主要對象,嘗試提出資源產品價格改革的目標、主要內容與保障措施,以期指導山東省形成合理價格體制,促進山東省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生態文明;資源產品;價格改革;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12-000-02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price reform of resource products, and the price reform of resource products helps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 order to guide Shandong Province to form a reasonable price system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the goal, main content and safeguard measures of the price reform of resource products aimed at the reform of electricity price, natural gas price, water resource price and land price.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source products;Price reform;Shandong Province
自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來,生態文明建設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2015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自然資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與物質條件,合理開發并高效利用自然資源是經濟社會健康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節約資源是破解資源瓶頸約束、保護生態環境的首要之策,合理的資源產品價格是促進資源節約的重要保障。劉凱等運用定量方法研究中國“五化”協同發展水平演變軌跡發現,中國“五化”協同水平逐漸提高,但是近年來進一步提高遇到瓶頸[1]。劉凱等通過空間計量模型研究生態文明建設對碳排放的影響,認為碳排放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減少碳排放需要建立跨省域協同機制[2]。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導向,對資源產品進行合理定價,是實現資源節約與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并且一定程度上推進“五化”協同發展以及減少碳排放。實現資源的節約合理利用,不僅是生態文明的應有之義,同時也有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將價格機制納入生態文明建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有助于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山東省價格體系已取得重要進展,但在資源定價、環保收費等領域,價格不合理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改革任務還相當艱巨。并且,當前山東省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原有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資源環境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接近飽和。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完善資源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理順資源產品價格關系,使其更好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環境稀缺程度,合理制定資源產品價格政策,建立有助于山東省形成資源節約和合理開發的價格約束機制與補償機制,對于實現資源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本文以電力價格、天然氣價格、水資源價格和土地價格改革為主要對象,嘗試提出資源產品價格改革的目標、主要內容與保障措施,以期指導山東省形成合理價格體制,促進山東省生態文明建設。
1 改革目標
按照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為取向,堅持保護資源環境原則、市場導向原則、有效競爭原則、明晰產權原則、保障民生原則,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及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和價格體系,逐步理順資源產品的價格關系,健全市場體系,在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圍上使市場價格機制更有效地發揮“鼓勵供給、激勵效率、保障公平、促進環保”的作用,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造良好的價格體制條件和政策環境,為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提供支撐,為提升山東省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供保障[3]。
2 主要改革內容
2.1 電力價格改革
按照有利于電力企業提高效率和優化電源結構、節能減排、競爭形成電價的方向,推進上網電價改革,積極實施煤電價格聯動、大用戶直購電試點、規范地方公用機組電價管理等工作,促進發電企業上網電價“同類同價”,加快建立結構清晰、比價合理、簡單明了的電價分類結構體系。按照公平負擔、調節需求、與上網電價聯動的原則推進銷售電價改革,合并價區,逐步實現山東省“同網同價”;簡化銷售電價分類,減少各類電價交叉補貼,逐步建立以用電負荷特性為主的電價分類結構體系,為電價改革打好基礎;落實風電、太陽能、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電價政策,完善水電上網電價形成機制;在高耗能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實行階梯電價政策,落實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和脫硝、脫硫、除塵電價政策;完善居民生活階梯電價制度,逐步完善居民生活用電合表用戶改造,擴大階梯電價執行范圍。
2.2 天然氣價格改革
基金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補償成本的天然氣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實施天然氣存量氣與增量氣價格并軌改革,完善天然氣價格的成本構成、成本核算和監審機制,實行天然氣價格上限制度,及時疏導城市燃氣終端銷售價格,探索建立天然氣銷售價格上下游聯動機制,加強對管輸和終端銷售的成本監審,確保消費者利益不受損害。逐步理順居民與非居民用氣價格矛盾,研究建立調峰氣價、可中斷用氣差別氣價等政策,引導天然氣合理消費,提高用氣效率。完善居民階梯氣價改革,全省通氣城市全面實施階梯氣價制度,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鼓勵節約用氣。逐步放開除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的管網輸配價格、居民生活用氣價格以外的天然氣價格,推進燃氣供應企業與用戶直供改革。理順天然氣價格與可替代能源之間的價格關系,形成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調整的定價機制。
2.3 水資源價格改革
按照充分反映水資源緊缺狀況、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的原則,建立完善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核心的水價形成機制和水價體系。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將價格調整到補償成本并合理盈利水平,依法依規合理提高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建立水資源征收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科學編制流域和區域相結合的水資源配置方案,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積極探索建立水資源取(使)用權出讓、轉讓和租賃的交易機制。深入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建立完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科學合理制定農業用水價格,逐步推行農業用水終端水價和計量水價制度,探索實行分類水價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簡化城市公共供水分類,完善居民階梯水價制度,探索建立城市供水價格與上游水利工程供水價格聯動機制,強化成本監審,完善城市制水及管網輸配水價格形成機制;依法依規合理調整污水處理費標準,推進差別收費,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按照規定實施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政策,對高耗能行業、水耗達不到行業標準的產能實施差別和懲罰性水價政策。研究制定城鎮自來水經營企業自來水銷售價格管理辦法,強化其成本和利潤控制。
2.4 土地價格改革
推動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保障土地價格真實反映市場需求和土地價值,合理分配土地收益。發揮土地價格對供需調節的作用,提高土地容積率,促進土地集約節約使用。嚴格控制地方政府行政劃撥用地范圍,擴大經營性用地以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出讓的范圍,減少協議出讓土地數量。建立規范的基準地價定價和發布機制,完善協議出讓土地最低價格制度。改革征地補償辦法,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理順土地收益分配機制,整合閑置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社會經濟效益。
3 保障措施
3.1 普及生態文明理念,強化價格頂層設計
通過運用多種宣傳手段相結合,鼓勵和支持中介機構、協會和其他社會組織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技術推廣和咨詢服務,加大對生態文明宣傳與普及,提高全社會對積極承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將生態文明理念引入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之中。提高公眾對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意愿和能力,營造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氛圍。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觀和正確的績效觀,強化資源產品價格改革頂層設計,有計劃地推進資源產品及要素價格改革創新,促進價格激勵機制、價格約束機制和價格補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3.2 加強機構隊伍建設,深入推進依法治價
積極主動做好國家和省下放的價格管理權限的承接工作,確保放得下、接得住,放而不亂、管理有序,重視和加強價格系統的機構和隊伍建設,設立資源產品價格改革的協調機構,確保價格機構、人員隊伍穩定。大力加強物價部門能力建設,高標準完成資源產品價格改革、調控、監管、服務各項任務。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規定,鼓勵有條件的市開展資源產品市場價格行為監管立法,不斷完善與資源產品價格工作實際需要相適應的價格法規體系。完善資源價格決策機制,堅持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資源產品價格決策法定程序,注重發揮資源產品價格決策專家委員、價格協會會員和行業組織作用,努力提升資源產品價格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
3.3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堅持市場改革取向
完善資源產品價格宏觀調控機制,加強和改進政府的價格調控,確保市場平穩運行。以市場化改革為取向,引入競爭機制,強調市場運行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形成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市場化,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需變化。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資源產品市場融資,推動我省資源產品市場與省外市場接軌,通過市場競爭獲取稀缺資源穩定供應,以市場手段促進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減少行政審批,完善成本核算和監審機制,在可開展競爭的生產經營環節逐步放松價格管制。
3.4 完善信息公開制度,提升為民服務水平
完善資源產品價格信息公布制度,加大涉及民生的重要資源產品、服務價格信息的采集和公布力度,引導市場價格的合理形成。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及時公布定價目錄、聽證目錄、成本監審目錄和政府制定資源價格的項目、標準等,提高資源價格政策的透明度。認真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資源價格上漲掛鉤聯動機制,確保機制及時啟動、補貼按時發放,緩解資源產品價格上漲對低收入群眾生活的影響。進一步拓展資源產品價格認定職能,加強資源產品價格宣傳和輿論引導,全面解讀價費政策,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合理引導社會預期。
3.5 完善價格監測預警,提升環境監管水平
加強資源產品價格形勢研究,健全主要資源產品價格實時監測體系,完善有效防范和應對價格異常波動預案及工作措施。高度重視價格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強化重要資源產品價格的監測分析及預警預報,加快構建山東資源產品、專業市場價格指數體系,完善價格應急預案,及時防范和應對市場價格異常波動。推進資源 “數字物價”“智慧物價”建設,提升價格監測預警的信息化水平。加強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建設、監督管理和運行維護,優化資源監測斷面,建設資源質量評價與預警網絡,開展資源質量監測與評估,為資源產品定價提供依據。
3.6 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強化財政稅收改革
在自愿、公平、有利于資源合理利用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原則下,逐步建立完善資源產權使用和交易制度,完善產權交易價格體系,運用市場手段引導企業主動治污減排、高效利用資源。嚴格落實污染物、資源總量控制制度,根據當地污染治理成本、資源稀缺程度、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合理核定排污權和資源有償使用權,逐步實行資源產權有償取得。逐步摸索資源稅征收,實施合理的能源資源價格補貼,控制價格改革產生的成本推動價格上漲及其連鎖反應,建立相應的保障制度或者補償機制。
參考文獻
[1]劉凱,任建蘭,張存鵬.中國“五化”協同發展水平演變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6(4):27-34.
[2]劉凱,吳怡,陶雅萌,等.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7):50-56.
[3]劉凱,任建蘭,李雅楠.基于供需視角的黃河三角洲人地關系演變[J].經濟地理,2018,38(6):28-34.
收稿日期:2019-11-0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供需要素視角下生態脆弱型人地系統可持續性評估與空間均衡研究”(41571525)。
作者簡介:柳力瑋(1998-),女,山東煙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