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歲末年初,各大車企除了在年會上論功行賞、把酒言歡之外,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發布新戰略、制定新目標。但是2018年的歲末,在銷量史無前例出現下滑的當口,一切似乎變得尷尬起來。
2019年,我們要制定一個下滑的銷量目標嗎?我們怎么制定得出呢!對于多年一直在創造銷量奇跡的中國車企來講,這確實是一種煎熬。
寒冬真的來臨了嗎?2018年中國車市銷量增長率最終定格在-2.8%,也就是個負增長而已。回想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車市在汽車下鄉等強大的政策刺激下,不僅沒有下滑,反而大漲6.7%。但是當時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美國,這一年的汽車銷量卻下降了18%。也正是經歷了這樣一個歷史性關口,中國汽車銷量才在2009年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如果這個降幅放到中國車市,那么今天的負增長真的就不算寒冬了,充其量算一次寒潮而已。
寒潮是降溫的開始,是一種動態,可能會有反復。但寒潮來多了,可能就會導致寒冬來臨,寒冬是一種常態。2019年和以后的若干年里,中國車市也許就會在冷暖空氣的交匯中風雪交加,寒潮不斷。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再牛的營銷高手也無法改變。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過冬的準備,首先確保不被凍死,然后靜候春天再次來臨。當然,如果準備足夠到位,在冬天依然可以活得精彩。
首先要做的也許就是擯棄風口意識。在中國汽車市場,消費升級的風、城鎮化的風、SUV的風、新能源的風、智能網聯的風、出行新生態的風不斷吹起,但仔細一打量,幾乎沒有黑馬出現,更沒有所謂的豬被吹向天空。長城被SUV的風吹起來,是因為他做SUV做得最早、做得最專一;吉利被消費升級的風吹起來,是因為他嘗盡了低質低價的苦頭,練就了不斷提升自我的能力,并不惜血本購買了沃爾沃這個品牌向上的助推器;比亞迪被新能源的風吹起來,是因為他從一開始就在電池這一核心技術上不斷投入并耐住了寂寞十幾年。一旦風停了、減小了或者轉向了,只有這樣自帶動力的企業能夠繼續飛翔。
其實,在銷量之外,市場已經給我們留好了巨大的新增長空間:電動車核心技術突破帶來的使用經濟性和方便性的提升、智能網聯技術帶來的功能和性能的拓展、品牌向上帶來的溢價收益、新出行生態帶來的業務延伸機會等等。但這每一塊都是硬骨頭,考驗我們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對品牌培育的決心、對新商業模式的理解,只要做好了,都是核心競爭力。
正如牛津大學教授項飆的“懸浮”概念所示,人人都忙著追求一個更好的明天,而今天的生活是不太值得過的,因此無法真正介入到現實中去。對車企來講,懸浮同樣是可怕的。年復一年都為了明天更高的銷量目標而疲于奔命,倒不如一步一個腳印,過好現實中的每一天,練好每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功。這樣的企業即使遭遇寒冬,也不會過得太差,甚至還能享受泡溫泉和滑雪的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