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小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的面貌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前后對比,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就是民營經濟的興起。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國經濟正從制造走向創新,在這個關鍵的轉型期內,民營經濟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突出。
未來的中國經濟主要靠創新,靠新技術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實現GDP中等速度的增長。什么叫創新?創新就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在市場上推出前所未有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的服務。身處市場一線,企業直接面對客戶,能夠更好地把握市場的需求和技術的趨勢。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過去和將來都是創新的主力軍。
第一,為了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創新的主體作用,需要加強對私有產權的保護。要淡化國有和民營的區別。產權保護靠什么?出臺政策是有必要的,但僅靠政策是不夠的。政策多變,行政部門的主管可以隨時調整政策,政策方向一變,產權保護的具體措施可能跟著發生變化,這就為民營企業建立穩定預期帶來了困難。
我們強調依靠法律保護產權,不是因為法律比政策更公平,也不是因為法律比政策更有效,而只是因為法律比政策更穩定,有利于民營企業家建立起穩定的長期預期。只有對未來的財產安全和投資回報建立起穩定的預期,企業才有可能進行長期的研發投資。
第二,要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造,創造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平等競爭的環境。
一是市場準入,為什么一些行業只能國有企業經營,而民間資本不能進入呢?如果我們取消民資和國資的身份區別,是否就可以平等進入了?二是在資金渠道上,要取消顯性和隱性的對民營企業的歧視。銀行大概不會承認對民企和國企的不同標準,然而在現實中,民營企業拿到貸款的困難確實遠遠超過國企。
第三,放松和解除管制。創新是人的想象力的自由發揮。要讓企業家、科學家的思想自由發揮,誰也不知道這些自由發揮將給人類帶來什么樣的驚喜。創新還要求一個自由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資源可以自由流動,不僅有風投基金提供資金的支持,而且有工程師、科學家、管理人員追隨企業家去實現這份夢想。
第四,全面減稅。減稅的意義不僅在于減輕企業的負擔,幫助它們在經濟下行期度難關,更重要的是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政府配置資源的效率低于市場。減稅的目的就是把資源盡可能地轉到企業,由市場進行更高效率的配置。如果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我們有理由對中國經濟的未來保持樂觀,經濟增長速度或許不像工業化時期那樣高,中等的、可持續的增長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