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翔
(哈爾濱市呼蘭區黃土山林場 黑龍江 哈爾濱 150500)
呼蘭區位于黑龍江省南部、哈爾濱市區北部、松花江北岸、呼蘭河下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26°25′~127°19′,北緯45°49′~46°25′。截至目前,全區林業用地面積16 600 hm2,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13 133 hm2,未成林造林地3 000 hm2,無林地467 hm2;在有林地中,防護林9 850 hm2,用材林3 186 hm2,經濟林4 hm2,薪炭林93 hm2,活立木總蓄積量158萬m3。森林覆蓋率7.8%,林木綠化率9.42%。
呼蘭區自1982年開始進行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經過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和五期30多年的建設,共計造林33 333.33 hm2,現保存面積11 371 hm2,保存率34.1%。
三北一期工程造林8 866.67 hm2;三北二期工程造林10 933.33 hm2;三北三期工程造林6 933.33 hm2;三北四期工程造林9 733.33 hm2;三北五期工程實施5年,2011年造林666.67 hm2,2012年與2013年為財政補助試點造林,2014年人工造林2 194 hm2,封山育林533.33 hm2,2015年人工造林266.67 hm2,2016年人工造林200 hm2。
呼蘭區自1982年被國家納入三北防護林建設區以來經過30多年的建設,通過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兩荒造林工程、封山育(造)林工程、綠色通道建設工程等5項重點工程順利實施,各項工程按計劃任務完成,退耕還林工程完成866.67 hm2,兩荒造林工程完成666.67 hm2,封山育(造)林工程完成1 066.67 hm2,三北防護林工程完成33 333.33 hm2。把哈綏、哈大、哈肇3條國省級公路呼蘭段,建成綠色通道,建設里程110 km,形成了全區的綠化線、風景線、致富線。全區通過堅持不懈的開展三北防護林建設,基本建成了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網帶片點線相結合的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村級以上道路全部綠化,綠化里程達1 500余km;江河堤防全部營造護堤防浪林,形成百公里堤防萬畝林;農田全部林網化,建成網格5 767個,80%以上農田受林網庇護;水流域治理成效顯著,水土流失明顯減輕;村屯綠化標準顯著提高,村屯綠化率達到70%,達標率30%,建設生態型園林村屯58個。全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初步形成了以方田為網,以道路、江河水系為線,以用材林、薪炭林、水保林為片,以村屯綠化為點的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構建了三縱(即哈綏高速公路綠化、哈伊公路綠化、濱綏鐵路綠化)、四橫(哈肇路綠化、呼白路綠化、松干國堤綠化、黃土山綠化)的區域生態建設格局。
工程建設以來,呼蘭區先后被評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三北防護林建
設先進縣、全民義務植樹先進縣、林業站建設合格縣,同時多次被評為省、市造林綠化先進縣;原縣委書記姜繼志、佟彥、王忠新等榮獲全國綠化獎章;2名鄉黨委書記和優秀林業工作者,榮獲省綠化獎章。有6個村進入全國“千佳村”行列。1996年代表省接受國家平原綠化達標縣復查,國家檢查組給予了很高評價,“呼蘭縣鞏固平原綠化達標成果的經驗歸納起來為:思想認識不滑坡、造林力度不減輕,林木管護不放松”。1997年呼蘭縣跨入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行列,2001年榮獲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

3.1 呼蘭區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綠化率大幅提高,公共綠地面積大幅提高,森林及綠色植被在美化環境、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凈化空氣、保持水土等方面正日益發揮著積極作用。
3.2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據不完全統計,三北防護林一、二期營造的楊樹,在2000年以來的10年采伐利用中,生產的木材創產值達1億多元。由于三北工程建設,拉動了育苗產業發展,目前全區育苗面積達到10萬畝,年產值近億元。
3.3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取得廣泛的社會效益。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黨和國家倡導全黨動手、全民參與的綠化偉大實踐中,學校、軍隊、企事業、機關廣大人民群眾齊出動,爭當植樹先鋒,全面提高全民綠化意識和參與程度,人工造林生產的木材遠銷河北、山東等地,為木材市場提供了充足的物質資源,培育的綠化苗木為各大中城市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品質優良的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