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林云
提起臺灣美食,人們總會首先想到蚵仔煎、牛肉面、鹵肉飯、鳳梨酥等,殊不知臺灣美食不只有這些夜市小吃,也有大菜、硬菜。近幾年,“辦桌宴”重新登上臺灣人的節慶餐桌,成為美食的特色招牌。
辦桌宴,辦一桌菜宴客
“鼎灶路邊擺,酒席沿街設”,說的就是臺灣的“辦桌”文化。“辦桌”的意思就是“辦一桌菜宴客”,三四百年前,閩南沿海流水席沿襲到臺灣發展成辦桌宴,多用于婚喪節慶,是臺灣民間十分流行的宴席方式。說起辦桌宴的起源,臺灣大廚、飯前飯后餐廳行政主廚周豐裕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據說在臺灣早期的農業時代,村莊農忙時全村出動辛苦勞作,農忙結束后村民們會擺宴席慶祝一番。遇上婚喪喜慶、彌月慶生、謝師餞行、迎春廟會等大日子,人們也會辦桌宴。馬路邊、庭園里、曬谷場上搭上棚子,各家各戶湊來的桌子擺在一起,親朋好友相聚于此,好不熱鬧。人們品嘗的不僅僅是豐盛的美食,更是濃濃的人情味。
上世紀60年代,辦桌宴逐漸演變成為酒家菜。現在在臺灣農村,宗教廟宇慶典或政治選舉謝票宴等也還有類似的活動。在城市里只有少數大飯店餐廳才能吃到。據說在臺灣唯一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就能吃到辦桌宴,但至少得提前半年預定。
“總鋪師”全權指揮
早年辦桌是件大事,幾乎要動員全村的人力和資源,整個大場面要有專門的人全權指揮,這個人叫做“總鋪師”。其他的崗位也各有稱呼,切菜洗菜的叫“水腳”、出菜打下手的稱為“幫手”,做菜的叫“家俬”,他們形成了一個團隊。這些人輪流在各地主持辦桌宴,漸漸形成了最為本土的臺灣辦桌文化。
周豐裕告訴記者,他的爺爺早年間在臺灣云林縣虎尾鎮就是一名總鋪師,他小時候看到爺爺帶著鏟和勺在村里辦了一場又一場的辦桌宴。從最初的搭棚、擺桌、匯聚爐灶、案板餐具,到菜單的設計、安排殺豬宰羊,到菜上桌、放鞭炮(放鞭炮以示意開席)都要由總鋪師負責張羅。總鋪師除了要把宴席辦的有人情味,還會扣住“實惠劃算”這一點,幫主家“精打細算”。
臺灣作家、美食家黃婉玲曾寫過一部作品《總鋪師辦桌,再現老臺菜的美味記憶》,對“總鋪師”這個職業及其背后的文化做了詳細的介紹。臺灣導演陳玉勛讀后深受感動,在2013年拍攝了一部電影名字就叫《總鋪師》,結合他擅長的喜劇元素,記錄臺灣的辦桌文化和小人物的奮斗精神。
臺灣的辦桌宴不是簡單地把美味佳肴搬上桌就算了,里面有大學問,不同的主題有不同的菜式、禮儀,包括碗筷、桌椅的陳設都有一定規矩。由于辦桌宴席的就餐人數不少,漸漸形成了一些儀式,譬如給不同的桌子命名,以便加強對就餐者的管理,而且很多名字文化味十足,如“邀月”“覽勝”等。
時間打磨的美食
“辦桌宴的特色是經濟實惠、豐盛大方”,周豐裕介紹說,通常為一桌10到12道菜,從涼菜、熱菜到湯品、甜點,一應俱全。菜品搭配以及上菜順序也非常講究,比如說一定要先上一整只雞,在閩南話中,“雞”和“家”諧音,取“起家”之意,其中雞頭和雞爪不能動,寓意從頭到尾都很順利。也會上蝦,寓意“日子紅紅火火”。
辦桌宴用的都是一些極為普通的低成本食材,但是又要讓客人感到菜品并不簡單,這就會加入一些特殊的高難度手工作法,讓食物的味道豐富而具有層次。現在很多早年的辦桌菜幾近失傳,周豐裕這些年通過搜尋老菜譜挽救了不少失傳的手路菜,也就是功夫菜。八寶黃金蹄就是一例。這道菜選用的是豬的前腿,首先要將整個腿骨、肉剔除,將蔥酥、糯米、蓮子、干貝、香菇、海米、冬筍等數種食材炒香,和腿骨肉再一起填滿豬腿口袋內,下鍋小火秘制醬汁燉煮8個小時,保證使其入味而又不爆裂。一口下去,軟爛、香糯可口,不僅有豬肘肉的香,還匯合了其他8種食材的鮮味,口感十分豐富。在飯前飯后餐廳,周大廚還為記者展示了一道去骨通心鰻。受日本殖民影響,臺灣菜中也經常食用鰻魚,這道菜品臺灣人過年必吃,寓意“年年有余”。要先將整條鰻魚過油取出細骨刺,再換由果蔬料填滿,再用曬干的葫蘆絲一圈圈纏好,再調以紅糟醬汁小火燒制。鰻魚膠質醬汁被吸收入肚子里的填料里,葷素搭配不顯油膩,這也是臺灣菜的經典之作。這些菜品食材普通,但制作起來很費功夫,因此也有人說辦桌宴是時間打磨的美食。
辦桌宴的菜品分量相當大,客人經常吃到第三道就飽了,吃不完不要緊,辦桌宴的一大特色就是打包菜尾。臺菜宴席注重表示主人的誠意,如果吃飯菜都吃完了,沒有可以打包的菜,那說明主人請客的誠意不足,只有客人吃不完,打包的食物越多,請客的主人臉上越有面子。辦桌宴后,總鋪師會殷勤地為每一位賓客打包剩余的菜肴,還會將諸如炸芋球條等甜點作為伴手禮,讓客人帶回家與家人分享。同時還會聽取客人意見,以便日后改進。
臺灣人認為,辦桌宴吃的是時間的味道,體現的是臺灣飲食文化發展,融合了傳統習俗、禮儀,是一桌臺灣的人情大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