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
演員翟天臨因為直播中問了一句“知網是什么?”,而被網友發現其學術功底不足,進一步查重其論文,探討其是否發表過C刊等問題,衍生輿情漣漪不斷。作為一件多元主體輿論事件,這當中投射出的種種問題,尤其是輿情回應和處置的過程,值得我們反思。
按照“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等相關規定,當高校面臨社會關切問題,尤其是這些問題涉及高校學位授予、學術不端、教育公平等角度時,需要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教育公平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優良傳統追求,古代科舉作弊往往都是頂格處罰。這些年中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碩博研究生招生數量不斷擴張,碩士博士畢業條件也在不斷提升。不知道有多少年輕人為了碩博學位白了少年頭,有些專業讀博士往往四年的全力投入都不一定能拿下。加之近年來學位管理趨嚴,已畢業學生論文也會遭遇不定期抽查,未達標者很有可能收回學位,在導師和同學頭上都懸了一把“學術質量”之劍。在這種背景下翟天臨事件更是直戳大眾心中的公平焦慮,相關涉事主體必然需要直面痛點。
隨著大學擴招和網絡的發展,中國已經形成了非常龐大的知識分子網絡社區,這些社區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松散的網絡學術共同體,有關部門及機構和這類共同體保持一個良好的互動與溝通,對于中國教育和科研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對于高校和科研機構而言,需要關注圈層化傳播帶來的衍生風險,積極面對全媒體時代帶來的新變化。
最為重要的是應該認識到,隨著全媒體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輿論生態早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輿情驟然而起、迅速發酵、廣為傳播,成了極為普遍的現象。春節放假,機構停工,但網絡討論是永遠在線的,而且“吃瓜”群眾時間和注意力在假期往往更充沛,網絡輿情更容易形成,群體參與度也更加活躍。這種群體參與的網絡追蹤式拼圖很容易誘發人肉搜索等網絡現象,網絡層面形成第一次輿論熱點后,傳統媒體也會相繼跟進,繼而達成第二次輿論高點。從這個角度來看,有關部門的最佳回應時間最好是在第一高點形成后、第二高點形成前,在回應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主動接洽媒體,及時表明態度、告知公眾。即使在假期,相關責任機構也應隨時在線,持續關注民眾關切點。至于調查過程本身,則應依法依規,科學決策和推進,所得出的結論必須經得起歷史考驗。也就是說相關責任部門態度表達要快,而調查本身要嚴肅而科學。如果只是為了考慮降低輿論震蕩、消緩社會關注,而采用拖字訣,等待下一個熱點覆蓋自己的熱點,使有關領導和社會大眾不再關注此事,這種做法不可取。
對深陷輿情中的相關機構而言,每一次的回避或者慢條斯理的處理,都是對機構和行業社會公信力的蠶食。這種公信力的“跑冒滴漏”日積月累,就會使這些機構陷入信任危機。而如果黨政部門陷入輿論危機時也這樣應對遲緩或者放任發酵裝“鴕鳥”,則會加劇“塔西佗陷阱”的社會效應,對此尤應警惕。▲
(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