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在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學階段是數學學習的基點,當今學校的教學課程,可能越來越將重心放在數學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問題解決不僅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一個主動學習探究的過程。那么如何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特別是低段學生的問題解決,本文通過簡單地梳理和小結,從不同角度談談筆者的一些粗淺體會。
關鍵詞:問題解決;解決過程;解題策略
一、 簡單分析低段學生特點
低段的學生年齡相對較小,從幼兒園進入小學,語言理解能力、注意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低段的學生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很少,不能很好地通過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低段學生學習問題解決這一部分難度較大。
二、 小學低段學生問題解決的途徑與方法
(一) 創設適宜情境,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傳統的問題解決,大多以應用題的方式呈現。同學們無法立即集中注意力到題目上,也無法迅速地理解題目的意思,更無法增加學生學習問題解決的興趣。新課程改革后,強調問題形式的多樣化以及豐富性。因此,可以通過不同形式創設適宜的情境呈現給小朋友,以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興趣。例如: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問題。小貓一家人釣魚求和求差問題。采用了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對這個故事感興趣,能夠從故事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這個問題。
(二) 明確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
學生對這個數學問題產生了興趣,便會主動去解決。想要解決這個題目,第一步要弄清楚問題。對于低段的學生來說,也就是要知道題目要求什么?第二步找出已知條件,并與問題相聯系。因為有的題目綜合性稍強,稍復雜,低段的學生不容易把握。因此要仔細分析問題和已知條件間的聯系,將有迷惑性的條件篩出,選擇有用的條件。第三步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由于解決問題時的思維方法與方式不同,根據問題具體分析,從問題或者條件入手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第四步確定解題步驟并解答。明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最后實施解答。低段學生語言理解能力較弱,這樣系統的分析后,不會讓他覺得束手無策、無從下手。所以說,明確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三) 巧用解題策略,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低段學生掌握解題的基本過程,還要學會巧用解題策略。在遇到問題時,找到問題的思考點和突破口,采用一定的解題策略,讓學生能夠迅速、正確地解題。
1. 實踐與畫圖有效結合
因為1~3年級的低段學生年齡的局限性,對于很多推理類的問題可能會感覺比較困難。因此可以利用實踐與畫圖有效結合的方法來分析此類問題。例如:小明和同學一起去排隊,從左往右數小明排在第5位,從右往左數小明也排在第5位,請問這一排一共有多少個同學?而這個題目很多同學容易走入誤區,就是用5+5算出這一排總人數是10。而這個題目我們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排隊訓練,直觀地通過排隊數一數來完成。也可以巧用畫圖的策略來分析。有的同學,是直接用圓圈或者其他的圖形代替同學排隊,這樣的同學值得表揚。解決數學問題不是一味地通過列算式解決,也可以通過實踐與畫圖有效結合,更直觀形象地分析簡單的低段數學問題解決,讓小朋友更容易理解。
2. 綜合分析與列舉有效結合
遇到綜合性較強的題目,應該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綜合分析再一一列舉就會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例如:老師帶著8名同學去春游進行劃船活動,如果每人單獨買票16元一張,還可以租船,每條船需要70元,并且每條船只能坐5人。請問怎樣進行劃船活動更合算?首先引導學生發現總人數的變化,然后讓同學們設想有幾種方法,并一一列舉出來。分為三種情況單獨買票,租用整船,租用整船加單獨買票,最后算出三種情況所用錢數再比較大小,選擇最劃算的方法。
3. 小組合作與動手操作有效結合
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探索性的合作與動手操作相結合。面對問題,讓學生自己產生動手操作的想法,再通過小組合作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實現問題解決。例如:將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兩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請問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同學可以小組討論,并結合動手操作。有的小組內會出現兩種答案,一種是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再用長方形的周長除以2,算出一個正方形的周長。另一種是通過動手操作,裁剪長方形使其變成兩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觀察正方形的周長,并不是長方形周長的一半,用邊長乘4算出正方形周長。通過小組合作積極探索,排除錯誤,自主解決實際問題。
4. 合理假設與概括規律有效結合
合理假設與概括規律是數學問題解決中常用的方法。例如:用1、3、4、7、9五個數字組合成一個兩位數和一個一位數,使這個兩位數和一位數相乘的積最大,應怎樣排列?這類題目一些同學會選擇盲目的拼湊,不但費時費力,也不容易得出正確答案。此處可以引導學生用假設的方法,假設出兩位數和一位數分別是多少。在引導的過程中,要有效地概括規律。首先,最大的數應該作為一位數來與兩位數相乘,剩下的較大數應該從高位依次開始填。所以,應該讓學生在假設的基礎上概括規律以解決問題。
學習過程中還有很多策略都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比如:嘗試法,列表法,相反方向思考法等等。在此就不再一一舉例說明。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各種策略的作用,不要簡單地給予或者是講授,不限制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主選擇合適的策略解決問題,使學生體會到解決策略的多樣性與有效性。
三、 總結
綜上概括,如何培養小學低段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階段,創設適宜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發現數學問題,并巧妙運用多樣化的方法積極主動探索,解決生活實際中的數學問題。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鍛煉思維,并且在思考中學會創造,最終實現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參考文獻:
[1]吳正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馬忠林.數學學習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69.
[3]孔企平.小學數學的理論與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陳曉文,四川省簡陽市,簡陽市太平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