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學生的歷史基本素養主要包括歷史概念的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史料實證、歷史時空觀和歷史價值觀。為了在課堂教學中培養中下層學生基本歷史素養,筆者將從認真鉆研課標和教材、設置課前預習史料、小組合作學習常態化、讀講練結合、巧用年代尺、表格和思維導圖、注重時事熱點延續歷史、引用史料閱讀突破教材局限等七個方面,著手解決歷史課堂上“教”與“管”的問題。
關鍵詞:課堂教學;中下層學生;歷史素養
歷史學科是一門培養國人愛國意識、責任意識和唯物主義思想的學科,也是一門在中考和高考中要考查的學科。因此,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上要十分注重基本歷史素養的培養,也要對考試中要檢測考查的知識點進行落實。有人認為:中考是帶著鏈條和鐐銬來跳舞,動作既要優雅,又要被束縛,因此,歷史學科的教學十分考驗老師教學的藝術、技術和智慧。
筆者認為,初中學生的歷史基本素養主要是以下五方面:歷史概念的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史料實證、歷史時空觀和歷史價值觀。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要努力構建四維課堂,即把握課堂的深度、寬度、厚度和高度;要培養初中學生的基本歷史素養,在課堂上要注重重要歷史概念、學科體系、體系內部的邏輯關系和學生對知識的落實等方面。
而這些,正是中下層學生最缺乏的方面,這就對歷史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提出了兩方面的要求:一是“教”,二是“管”。“教”側重于教師對教材的駕馭,備教法、備教材;“管”側重于教師對學生的駕馭,備學生,備學法。只有掌控好這兩方面的分寸和火候,仔細推敲處理課堂細節,一節優質歷史課才能出爐。筆者將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在歷史教學中的探索和思考,如何在課堂上讓歷史教學更高效更有味道。
一、 認真鉆研課標和教材,以本為本以生為本
教學應是先有“研”再有“教”,既是教師鉆研教材、處理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過程。教師要做到以本為本,“本”既包括課程標準也包括課本教材,這就考驗歷史教師駕馭教材的功底。一節原生態的歷史課堂上,應該不只是把歷史現象和結果呈現給學生,不只是從歷史現象到歷史現象,而更應該尋根問底,剖析歷史現象的原因和背景,從“是什么”探尋到“為什么”,教會學生思考歷史事實的原因,教會歷史理解的本領,上貫下通串聯中外史實,做到新課中有復習課,復習課中有新課。
例如講初中歷史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第8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一)》的基督教傳播時,教師用投影播放與基督教相關的教材文本文字,并拓展聯系之前學過的中世紀歐洲城市的興起和后面要學習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等歷史史實,剖析西方“神權至上”到“以人為本”到“理性主義”的演變歷程,低起點、緩坡度、高落點的教學設計豐富了課堂,適當給歷史課堂“增肥”,讓學生學會由某一點發散聯系到多個點或面,把書讀厚,做到由表及里、逐層遞進,吃透和吃飽教材。
二、 設置課前預習史料,延伸課堂寬度和廣度增加容量
歷史學科應該是一門信息量大的學科,既包括還原歷史事實的過程、經歷,還包括了解歷史事實的來龍去脈,需要師生共同構建一節歷史事實環環相扣、相互滲透和一脈相承的課堂。而教師在課前的備課中充分利用史料資源,將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人文素養,增強歷史教學的吸引力和魅力,做到真正的素質教育,而不是停留在簡單的機械的應試教育。史料的形式又是多樣化的,包括文獻法、報刊法、照片法、漫畫法和鏈式法等,通過史料的運用,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跳出教材,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史實的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原因(Why)、內容、過程(What)和影響(How)等。
例如講初中歷史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次世界大戰》第6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時,演示用Flash制作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形勢圖》和展示卷入戰爭的不同國家的情形的文獻資料,隨著圖中箭頭的游動,文字的闡述,配以聲音講解,使學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圖一目了然,可以充分啟發學生更加活躍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可以輕松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
三、 小組合作學習常態化,把握難度梯度
中下層學生與中上層學生學習上的區別在于,中下層學生在學習心態上更需要鼓勵更需要關注,學習能力上更需要指導。所以中下層學生內心即是強大的又是脆弱的,強大在于他們很渴望得到表現的機會,很期待實現自己的價值,脆弱在于他們害怕和擔心自己力不從心,所以學習執行力上有所欠缺。這說明在課堂教學中,中下層的學生很需要師生構建一個平臺給他們去施展身手,創設科學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就有效地實現中下層學生的學習幸福感和成就感。
例如講初中歷史人教版九級下冊第八單元《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第17課《第三次科技革命》時,以小組為單位,創設有一定障礙的問題——“請列舉三次科技革命分別給人類帶來什么積極和消極影響”,中上層的學生既能給中下層的學生給予指導,中下層的學生結合實際也能思考探索出相應的答案。設問在教材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有所拔高而又不會太高,讓學生充分深入合作討論,并且討論起來有意義有價值有成就,最后學生在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切實提升了“存在感”,打好學習這場“心理戰”,消極學習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四、 讀講練結合,注重把基礎知識落實到習題
中下層學生學習歷史的另一困惑在于,基礎知識點是背誦記憶了,但是一到考試做題的時候就不知道如何答題,如何回歸教材知識。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不應有固定的模式,應結合班情、學情和具體的課程設置來安排,不應只停留在教師的講解和分析,應該側重于把時間和課堂還給學生,并適當給學生“留白”消化,通過課堂習題的練習來鞏固強化知識,注重學法的指導。
例如講初中歷史人教版九級下冊第二單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第4課《經濟大危機》時,用課件投影展示電子版的歷史教材文本并引導學生做與此相關的習題,增加基礎訓練、辨識訓練和糾正訓練,教師走下講臺盯學生答題狀態并適當給予學法方面的輔導,在題目中細化羅斯福新政工業、金融業、農業和公共工程的措施,真正把知識落實到學生的做題中。學生在課堂上翻書、翻資料和不斷思考,解放了大腦、雙手和嘴巴,做到夯實基礎、學以致用,訓練謹慎審題、規范答題的技巧,提升學生歷史理解的能力,發揮學習能動性,教師的“導”和學生的“練”相結合,充實課堂。
五、 巧用年代尺、表格和思維導圖,構建課堂線索和知識網絡
中下層學生學習歷史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即是認為歷史是“死”的學科,只需要背誦記憶,不需要理解和構建知識網絡結構圖,尋找知識之間的聯系,就是“背多分”。但實際上,歷史才是一門最“活”的學科,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處理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才能把容量大、內容多的知識點進行整合。這里就很需要輔助一些教學手段,其中,年代尺、表格和思維導圖就是很好的總結歸納方式。
例如講初中歷史人教版八級下冊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9課《改革開放》時,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制作本單元的年代尺和思維導圖,把與這一歷史時期相關的歷史事件和中外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大版塊的內容通過或年代尺或表格或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在書面上,從點到線再到面,既能發散學生學習歷史的思維,也能幫助學生梳理零散的知識點,在書面上和頭腦中系統構建歷史時空觀和知識網絡圖,由“撒網”再到“收網”,歷史教學做到了既“增肥”又“減肥”。
六、 注重時事熱點延續歷史,培養正確的社會主流價值觀
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教會學生將零散信息邏輯化的思維能力之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和倡導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傳播科學傳播正能量。有歷史專家認為“歷史一書寫得不只是歷史本身”“切勿把歷史事實和歷史意識妖魔化”,歷史教師的重要職責就是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特點,倡導多元的價值觀,回歸還原歷史真相并發揮歷史指導現實生活的作用,把一節歷史課上出“歷史味”,而不是任何一位語文或理科老師都能上的歷史課。
例如講初中歷史人教版九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次世界大戰》第7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時,引入俄羅斯閱兵、中國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閱兵和諾曼底登陸周年慶的時事熱點切入教學,既讓學生感知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感知歷史的延續性和滲透性,也展示世界各國團結協作、相互聯系,共同為反對法西斯侵略集團做出貢獻,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樹立為人類和平和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七、 引用史料閱讀突破教材局限,用問題貫穿課堂
歷史教學容易陷入一個缺陷,即課堂師生互動較少,歷史人物和事件書本化、標簽化和符號化,給學生單方面的信息灌輸和接收,不利于學生全面客觀的歷史唯物價值觀的培養。實際上,歷史應該是一門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的、允許有多種聲音并存的有靈魂的學科,因此,歷史教師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上,除了要以本為本,還要適當突破教材的制約,回歸歷史教學的本質——教人求真求實。
例如講初中歷史人教版八級上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第6課《洋務運動》時,呈現閱讀史料《我們熟悉的林則徐》《你不知道的林則徐》《先進的李鴻章》《彷徨的李鴻章》《傳統的李鴻章》《救世的康有為》和《無奈的康有為》等,給學生展現一個豐富的歷史世界,感受中國近代思想的變遷——由堅船利炮的驚醒到內憂外患中的警醒到瓜分危機下的覺醒。
在整節課堂中,教師智慧理性地設置問題——“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材料反映洋務運動為什么會失敗?”“近代中國人對待西學認識上的發展趨勢?”等,利用“追問”深入挖掘材料信息,檢測反饋學生的所學和所讀知識,減少認知障礙,并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習慣與能力,使師生對話更充分更深入更有效。
最后,筆者以最近的熱點話題來總結,醫生和教師是天底下最需要良知的工作,教師更是用生命工作的良心活,那是一項用生命來影響生命的功德無量的職業。歷史教師肩上更是背負著讓歷史常態課堂走向優質課堂的重任,既要做到協助學生養習慣盯狀態善引導助學習效果,又要培養學生多元解讀歷史的能力和倡導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歷史教師對待教學應要有追求完美的態度,但是完美無法實現,所以不斷督促我們一線歷史教師在教學崗位上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探索,增強自己的軟實力和硬實力,發揮教育的魅力,教學相長,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陳偉國,何成剛.歷史教育測量與評價[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周婧.中學歷史文獻讀本[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3]陳洪義.“情思歷史”教學概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程修凡.美國特級教師的歷史課[M].鷺江出版社,2017.
[5]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修訂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張傳明.建構主義與歷史學系時空觀念培養初探——初一歷史教學中需補充講述的幾個問題[J].吉林教育:教研,2010(10):23.
作者簡介:廖紫微,廣東省深圳市,深圳市新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