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戲活動是幼兒成長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以教育為目的、以游戲為手段的一種教學方法,能夠使相同的教學內容通過不同的信息進行展現,為幼兒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其每一個器官,使幼兒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基于此,本文將對幼兒區域活動的開展現狀進行分析,并且提出可行性措施,促進區域活動內容的優化與完善。
關鍵詞:幼兒;活動區域;內容構建;游戲
一、 引言
區域活動是由教師根據教育目標的要求,與幼兒的發展特征相結合,創設的可操作環境,通過將幼兒分組教學的方式,使其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區域游戲教育法的應用,不但能夠使學生在快樂、自由的環境中進行交流和自主選擇,而且當遇到矛盾沖突時也能夠獨立解決,充分實現了解讀童心的目標,促進了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 幼兒區域活動的開展現狀
幼兒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階段,尚未具備獨立健全的人格,在交往與社會適應方面存在缺陷,而當前將交往與合作能力看作每個人的必備素養,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應積極通過開展區域活動的方式,以游戲來培養和鍛煉幼兒與同伴間的協作能力,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 活動空間不充裕
幼兒區域活動的開展受空間的制約較為嚴重,難以獲得充足的材料支持,如若每個班級都創設科學、建構、美工等區域,則會極大縮減單個區域的創設空間,影響材料投放的層次性,難以得到預期的幼兒教育效果。從客觀實際上來看,大部分班級中以語言區和科學區為主,能夠供較多的幼兒使用,而相比之下生活區與數學區所占空間較小,很多幼兒想參與其中卻存在人滿為患的尷尬,許多小朋友由于難以參與其中而一臉失望,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幼兒的自主學習興趣,對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極為不利。
(二) 材料重復投放
在幼兒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班級存在游戲材料重復投放問題,各個班級區域活動中采用的材料均大同小異,這樣不可避免的產生材料浪費問題。對此,可以對同一年齡段的班級材料進行整合,適當增長幼兒喜愛的玩具種類,并且按照活動區域進行劃分,在科學區中多增加一些“磁力珠”“考古類”玩具;在益智區增加一些“跳棋”“五子棋”等玩具;對于各個區域中不受幼兒喜愛的玩具來說,可以適當地撤掉一些,以免材料眾多對幼兒的學習和游戲效果產生負面影響。
(三) 幼兒間差異性明顯
在區域活動教育背景下,幼兒的學習被控制在活動區域之內,導致幼兒每天接觸到的人只有自己的老師以及周圍固定的同伴,根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區域活動下幼兒的發展情況受本班教師與同伴水平的影響嚴重,各個班級之間的幼兒發展容易產生較大差異,甚至出現發展極不平衡現象,這將需要幼兒教師加強重視,及時采取有力措施進行彌補和修正,以此來促進幼兒的健康均衡成長。
三、 幼兒區域活動內容的構建
(一) 構建健康和諧的游戲環境
環境屬于教育資源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科學地構建和利用環境將對幼兒的學習和成長起到極大促進作用。因此,為幼兒營造健康和諧的游戲環境屬于區域活動內容構建的關鍵,具體的構建措施為:
1. 區域設置應適當彈性化。區域構建應站在幼兒的角度看問題,與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動態相結合,創設出能夠符合幼兒語言、動作特點的區域活動類型,如科學探索區域、音樂欣賞區域、角色扮演區域、手工制作區域等等,通過各種類型的區域為幼兒提供展示自己特長與才能的平臺。
2. 區域材料投放多樣性。材料的投放能夠影響著幼兒想象空間的開發,教師在教學中投放材料的科學性、豐富性能夠對幼兒的游戲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具有多樣性的材料更能夠幫助幼兒自由地探索世界。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一些樹葉、貝殼、泡沫,甚至一些廢紙與廢瓶子,都能夠使幼兒發揮出想象的翅膀,將其變成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玩具,同時幼兒在制作的過程中也能夠充分體會到愉悅感與成就感。
3. 區域材料投放的針對性。幼兒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興趣、能力上的差異,對此,教師可以有針對性進行區域材料的投放,最大限度地使不同層次的幼兒都獲得充分的游戲體驗。同時,對于能力較差的幼兒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幫助和引導,更能夠縮小幼兒間的差異,更大的發揮出區域游戲的積極作用,使孩子們都能夠在快樂的游戲中獲得身心的協調發展。
(二) 適當地給予游戲指導
幼兒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區域游戲的重要性,并且在尊重幼兒主體性的同時,找準時機介入并指導,從而提升區域游戲的有效性,對幼兒的成長產生更大的促進作用,具體措施為:
1. 正確科學的介入。在區域游戲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以某個角色的身份參與其中更能夠激發幼兒的玩耍興趣。教師的正確介入主要是將自己放置在游戲伙伴的身份上,與幼兒之間平等地開展游戲,享受快樂。教師展現出的童心能夠為幼兒帶來更多的親切感,有助于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也使得教師對幼兒的影響更加顯著。例如,在玩“過家家”游戲時,教師以客人的身份參與其中,親切的提出物品擺放的建議,這時幼兒更能夠理解和接受,并在游戲中不斷地積累經驗,提高自身水平。但是,教師在游戲中不要過于干預和指導,還是應為幼兒留出更多的自我創造和探索空間。
2. 適當的幫助和提示。當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遇到困難或阻礙時,很容易產生消極沮喪情緒,這時教師為了調解幼兒情緒,促進區域教學效果提升,需要在尊重幼兒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提示,這樣做不但能夠使困難得到有效解決,還能夠為幼兒加深印象,提升其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例如,在一節手工課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許多廢紙殼,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使其成為一個作品或者玩具。幼兒在獲得教師指令以后有些無從下手,這時教師提示說“可以嘗試著與自己的身體相結合”,這時幼兒開始逐漸有了思路,不一會兒,一個個新穎獨特的小作品誕生,有的幼兒將其纏繞一圈戴在手脖上當手環;有的幼兒正在揮舞著自己的“寶劍”;幼兒們紛紛向老師展示自己的杰作,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與自豪感。
(三) 區域活動內容的豐富與完善
幼兒游戲效率的提升需要教師不斷地對區域活動內容進行豐富和完善,主要包括三個階段,具體如下:
1. 區域活動開展的準備。在開展幼兒教育之前,教師可以事先在活動區域中投放相關材料,做好游戲開展前的準備,并觀察幼兒對此方面的興趣、需求與問題,為教育活動設計提供便利。例如,在小班活動《扣紐扣》中,教師在活動開展之前先在動手區中投放了各種各樣的紐扣,讓幼兒通過擺弄進行初步感知,探索不同紐扣的扣法,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然后,教師根據幼兒的操作水平與學習興趣,組織開展集體性教學活動,在活動中進一步引導幼兒發掘紐扣、摁扣、粘扣等特征,使幼兒在交流與學習中獲得不同紐扣的扣法和經驗,最終教師做進一步的演示與總結。這時幼兒將在已有操作經驗的基礎上,更加積極熱情地投入到經驗的分享與交流當中。
2. 將教學內容延伸到區域活動中。在區域活動教學中,有時由于受到投放材料數量的影響,不得不將幼兒分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對于被動性幼兒與反應較慢的幼兒來說,往往未能夠熟練掌握技能,由于時間不允許而被迫中止;而對于一些想要深入探索和研究的幼兒來說,也會感覺到意猶未盡,而將教學內容延伸到區域活動當中,則能夠更好地幫助不同能力和層次的幼兒滿足需求,繼續探索。例如,在《娃娃學吃飯》活動中,教師通過娃娃吃飯的游戲,為學生演示小勺子吃飯的方法,并在活動結束以后,在動手區中投放許多大嘴巴小動物、湯匙、碗、小勺子等,讓幼兒繼續在活動區域中玩喂小動物的游戲,使不同能力和層次的幼兒都能夠獲得更多的學習和探索機會,滿足每一名幼兒的個性化需求。
3. 教學內容在區域活動中的溶解。在幼兒教育活動中,一些活動內容不適宜采用集體形式教學,這時便可以采用將教學內容與區域活動溶解的方式是,使幼兒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自由地探索和獲取相關經驗,培養其獨立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穿脫衣服》的活動中,需要幼兒通過自己不斷的練習、調整、糾正才能夠真正掌握這項技能,此類活動可以直接溶解到動手區中,為幼兒在該區域中投放一些拉鏈衣、紐扣衣、套頭衣等等,還可以投放一些小娃娃,使幼兒進行自我練習,在有趣的實踐操作中掌握不同類型衣服的穿法。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區域活動能夠通過個性化的形式,為幼兒營造出一種相對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與幼兒的身心特征與發展需求相符合。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注重為其投放一些多樣化材料,并找準時機給予幼兒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將教學內容融入區域活動中,使區域活動內容得以健全和豐富的同時,也促進了幼兒的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暉燕.幼兒園區域活動與領域活動優化整合的探索與實踐[J].兒童發展研究,2017(2).
[2]季奎奎.幼兒園科學教育內容的構建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
[3]申敏婷.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無線音樂·教育前沿,2015(1).
作者簡介:肖漾,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