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 瑞
心理有問題不總表現在心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大約有70%以上的心理障礙會“攻擊”身體器官。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和皮膚是“替罪羔羊”的前三甲。
緊張的時候胃疼、拉肚子,傷心的時候茶飯不思,可見情緒和腸胃有復雜的互相作用關系。人的胃腸可以說是情緒的“晴雨表”,是有“情感”的器官,它們的蠕動,尤其是各種消化腺的分泌,都是在神經內分泌系統支配下進行的。人在愉快的情況下進餐,消化液會大量分泌,胃腸道蠕動也加強,使消化活動順利進行,有益于健康。相反,在惡劣情緒下進餐,則可能導致消化功能降低,甚至發生紊亂。如果長期處于負面情緒下,人就容易患各種胃腸疾病,最常見的有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征等。

內分泌系統緊跟其后,尤其是性腺和腎上腺。一生氣乳腺就脹痛或有包塊、天天玩命加班弄得月經失調、發現老公外遇后檢查出子宮肌瘤……這些糟心事導致的屈辱和痛苦往往會打亂性激素的分泌。另外,遇到突如其來的刺激時,腎上腺會分泌大量腎上腺素,讓人進入“備戰”或“逃跑”的狀態,這對保護自身安全是有益處的,但若長期在這種應激狀態中,腎上腺一直處于亢奮水平,會造成呼吸急促、敏感易怒、焦躁不安等。
心理問題在身上的第三個宣泄口是皮膚。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分布在真皮層,非常接近皮膚的表面,因此對外界環境很敏銳,能感受周圍的冷、熱、觸摸、痛和力度,且不僅對有形物質有感覺,對無形之物也有感覺。皮膚經常體現著我們的情緒狀態。如緊張時頭皮發癢、害怕時頭皮發麻、煩躁時頭皮屑增加、睡不好時狂掉頭發,都說明皮膚與情緒的關系。在皮膚科門診,你會發現,不論是反復無常的蕁麻疹、濕疹,或是看似尋常的痤瘡、脂溢性皮炎,背后都隱藏著患者的壓力和焦慮。
遇到這三個系統出問題,先要排除器質性病變,如果真是心理情緒因素在其中“搗鬼”,要身心同治,即在治療癥狀的同時尋求精神心理科專業醫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