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奎
(介休市園林局,山西介休 032000)
在新形勢背景下,城市中人們對園林綠地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科學養護園林樹木、有效防治園林病蟲害問題已成為園林工作的要點所在。在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的當代社會,保護環境是每一個人的職責,也是各行各業發展中必須要重視的問題。園林綠化工作也不例外,在養護與病蟲害防治中,要貫穿綠色環保理念,采取科學有效的養護措施與病蟲害防治方法,充分發揮園林綠化工作的積極意義,保證環境的健康性、安全性。由此可見,探討樹木養護和園林病蟲害防治策略對于園林綠化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樹木養護工作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綠地整體效果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科學的樹木養護工作能夠為園林管理做好鋪墊,打下堅實基礎,保證樹木成活率,把樹木最佳的狀態和最美的景觀展現給人們。下文從樹木修剪、施肥以及灌溉三個方面具體分析樹木養護的科學方法。
樹木養護中整形修剪十分關鍵。對樹木進行合理的修剪,一方面會營造良好的樹勢,讓樹木茁壯健康的生長;同時,合理的修剪會把樹木最好的姿態展現出來,營造更好的景觀;另外有些樹木枝條延長到園林范圍之外,給道路交通安全帶來不利影響,同時也會造成大量樹木營養的不必要浪費。園林工作者要具備豐富的樹木養護經驗,掌握修剪樹木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技巧,結合樹木生長實踐和規律,選擇適合樹木的修剪方式,并且綜合考慮不同季節樹木修剪的具體需求,這樣才能夠保證修剪工作達到預期效果,發揮養護作用,避免樹木枯死、生病[1]。
樹木修剪時期因樹而不同,在生長期和休眠期都可進行修剪,但是更新修剪必須在樹木休眠期進行,生長季節內更新修剪會對樹木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有嚴重傷流和易流膠的樹種應避開生長季和落葉后傷流嚴重期修剪,易抽條的樹種宜于早春進行,常綠樹的修剪應避開生長旺盛期,綠籬的修剪必須在每年的5月上旬~9月上旬前進行。此外,修剪時對于自然型樹木的修剪應根據其自然的分枝特點所形成的樹冠形狀為基礎,不要破壞其整體形態;綠籬的修剪應使綠籬輪廓清楚、線條整齊、頂面平整、高度一致,側面上下垂直或下寬上窄。
樹木在氮、磷、鉀及各種微量元素等養分充足條件下才能夠正常生長,充分發揮自身的景觀價值和生態價值,這就要求養護中要重視施肥工作,保證樹木不會缺少必要的肥料,避免樹木出現黃葉、生長滯后等情況。施肥時,根據樹木實際的生長狀況制定可行的施肥方案,針對樹木不同生長階段選擇合適的施肥技術,這樣一來既不會出現施肥不足,也不會造成營養過剩。一般來說,在春天來臨之際,處于萌芽階段的樹木需要及時開展施肥工作,特別是充足的氮肥,能夠為樹木接下來的開枝散葉營養生長提供必要養分。當樹木進入到開花結果階段時,要逐漸增加鉀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以利于樹木開花結果的順利進行。同時,應當根據當前樹木水分、光照、溫度、土壤情況,使用合理可行的施肥方式,確保施肥工作與樹木環境狀況相協調統一,能夠互相彌補促進。
樹木施肥后,為充分發揮肥料養分效果,要及時進行灌溉工作,用水來加快肥料溶解以促進樹木對養分的吸收。施肥方法上,根據現場條件及樹木不同生長狀況,有針對性的采取撒施、條施、溝施、環施、穴施、噴施等多種方式,以保證樹木在合理有效的肥料供應下正常成長。
水是萬物之源,樹木的生長離不開水。在對樹木灌溉前,應根據樹木不同生長季節對水分的需求以及樹木立地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來采取適時合理的科學灌溉工作,保證土壤中水分適度,以利于樹木的正常生長。同時,新種植的樹木對水的吸收能力較弱,可以適當多一些補充措施。比如,針對新栽種的帶冠樹木,在對土壤澆灌的同時對葉面進行噴水噴霧以保持樹木體內水分的平衡。
在灌溉時,為了水分充分為樹木所用,灌水后要及時松土保墑并要定期開展除草工作,將樹木周邊的雜草清除干凈,保證樹木根系能夠充分吸收土壤水分,通常來說,除草盡量選擇在下雨天,這樣能夠全部拔出雜草根系[2]。
目前來看,雖然我國園林事業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帶動下獲得了一定改進創新,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普遍存在觀念落后,缺乏養護與預防意識的問題,導致園林樹木養護工作不受重視,病蟲害防治效果不佳,不利于園林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因此,想要有效的開展園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首先就要更新思想理念,樹立科學防治觀念,重視環境污染問題,不能單一依靠以往的病蟲害防治經驗,過度的依賴對環境有害的化學藥劑,而是要積極學習先進的園林病蟲害防治技術,引進現代化設備器械,加強園林工作者教育培訓工作,提升其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讓工作人員能夠自覺從保護生態環境角度出發,科學合理的全面開展園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在具體工作中嚴格規范自己防護服、手套、口罩等佩戴行為,避免自身健康安全受到傷害,構建安全、規范的工作氛圍,形成良好的預防意識,以預防工作來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從而在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同時更好地保護環境。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有些城市引進了外地域的樹種進行種植,提升了園林綠化整體協調性和美觀。也有些地區經濟較發達,在園林中引進了外國樹種,彰顯了當地園林綠化的國際化風格。這些與本地樹種具有極大差異性的樹種在引進、移植和成長過程中,發生了各種各樣的病蟲害問題,很多都慢慢枯萎,甚至大面積死去,不僅沒有提高園林綠化審美作用,還給當地園林經濟效益帶來了巨大損失[3]。想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要嚴格落實樹木檢疫防治工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落實好樹木檢疫各個環節要求,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在源頭處及時發現攜帶病蟲害風險的樹木,堅決禁止其進入到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切斷外來樹種傳播病蟲害的途徑與渠道,保證園林本地樹木與外地樹木得以健康的發育生長。
在園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化學防治是見效最快且效果最明顯的一種防治手段,同時操作起來比較簡單方便,可以適用于各種各樣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雖然具有諸多優勢,不過化學防治手段對環境污染較大,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在消除樹木病癥和害蟲的同時,會增強病蟲害的耐藥性,對周圍水體、土壤殘留一些難以轉化的有害物質并破壞生物群落中的一些有益生物。由此,園林工作者要合理使用化學防治這種病蟲害防治手段,掌握好應用尺度,采取“治早、治小”的原則減少化學藥劑對環境的破壞,將綠色防治理念牢牢樹立在心中。
相對于化學防治手段,物理防治不會污染環境,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只是存在效率較低的情況。物理防治包括誘殺、機械殺除等方法,很多時候可以作為一種補充的防蟲手段阻止病蟲害蔓延擴散。例如,可以采取黑光燈誘殺磷翅目類害蟲,采用黃板誘蚜,采用在樹干基部上方涂閉合粘蟲膠環或綁縛閉合塑料環防治蚧殼蟲,這些物理防治措施對其他物種基本沒有傷害,對環境的污染也相當輕微。
生物防治手段是一種最生態環保的樹木病蟲害防治措施,是利用一些其他生物及其代謝產物來控制病蟲害,對環境基本不產生污染,值得大力宣傳推廣。例如,七星瓢蟲多數以蚜蟲為食,啄木鳥以蛀干害蟲為食,一些害蟲侵染真菌后引起死亡。為此,園林從業人員要加強學習生物防治技術,加強生物防治工作,將其落實到具體的樹木病蟲害防治中,發揮生物防治的顯著影響與環保作用,促進園林樹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升,推進我國園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改革創新。
園林樹木養護與病蟲害防治工作十分關鍵,直接影響著園林綠化工作效果,關乎城市綠色建設進程,是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綠色環保理念的重要途徑。園林要加強樹木的科學養護工作,引進先進的園林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科學合理應用化學防治與物理防治手段,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破壞,從而為園林樹木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