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璐璐
(聊城市金彭陶水利管理處,山東 聊城 252000)
近年來,受極端天氣事件影響,供水、防洪減災體系存在薄弱環節,防洪減災能力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相協調。全市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平均坡降約1/7500,海拔高度27.5~49.0m,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是棉花、小麥、玉米、林果、蔬菜的集中種植區。全市年產瓜菜菌1600萬t,被命名為“中國蔬菜第一市”,其所屬的莘縣被命名為“全國蔬菜第一縣”。因此做好水安全保障體系對保障糧食、蔬菜生產,維持糧食安全是必要的。
聊城市平均年降水量560.6mm,全市多年當地水資源總量11.86億m3(地表水2.63億m3,地下水9.62億m3,地表水地下水重復量0.39億m3),水資源可利用量10.80億m3(地表水1.06億m3,地下水9.93億m3,地表水地下水重復量0.19億m3)。外調客水主要是黃河水和長江水,每年聊城市黃河水量指標為7.92億m3;聊城市一期引江水量為1.80億 m3,二期新增調江水量 2.45億 m3,至2035年,聊城市引調長江水總量達4.24億m3。
一是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全市人均當地水資源占有量206m3;畝均當地水資源占有量152m3,水資源極度缺乏。二是年平均降水量東南比西北多60mm左右;地表水由于受降水和下墊面的影響,也是東南多,西北少。地下水資源受區域降水和補給條件的優劣影響,東南部多于西北部。三是連豐、連枯、旱澇急轉是聊城市水資源年際變化的主要特征,全年降水量的75%集中在汛期,特別是 7~8月,甚至集中在1~2次特大暴雨洪水。
聊城市供水工程主要有:一是建設大型引黃灌區4處,設計灌溉面積接近全市國土面積的70%,給全市農業發展提供了穩定的供水保障。二是建設湖庫工程21處(包括8個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總庫容1.98億m3;馬頰河、徒駭河河道蓄水閘17處,設計總蓄水量5167萬m3;總引提水泵站320座;建設各類地下水井11萬余眼,形成了星羅棋布的水源工程體系。三是科學利用非常規水,建設二、三級污水處理廠21處,年污水總處理量2.17億m3,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約25%,初步形成了引黃水、引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規水五水共用的局面。
全市基本構建起以徒駭河、馬頰河、金堤河、漳衛河及干支流河道和灌區干支渠道為骨干的防洪排澇工程體系。近年來,先后完成18條河流23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治理河道長度455.2km。實施完成了金堤河二期治理工程和橋梁改建工程,
建設了排灌泵站,改建了漫水橋及危橋等。
1)水資源節約保護能力與資源性缺水的市情不相協調。一是農業節水工程體系尚不完善。干支渠及田間工程完好率均不足50%,農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尚有提升空間。灌溉方式多為傳統方式,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80%。二是傳統產業水短缺日益加劇,工業用水主要體現在電力、化工、紡織等行業,雖然都安裝了計量設施,但是用水還沒有從“自由取水”過渡到量化取水的狀態上,計劃用水、定額用水還未全面實施。三是城鎮用水存在跑冒滴漏問題。全市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為13%,節水器具普及率低。四是非常規水直接利用量低。現狀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率25%左右。
2)水資源調配工程體系不完善。一是骨干水網體系仍不完善。南水北調干線和配套工程已基本建成,但由于水廠、供水管網不完善,造成無法充分運行利用長江水。黃河是聊城市最重要的水源之一,2010年引黃水量比例達到57%,但黃河來水量呈現系統性減少趨勢,且河床明顯下切,引黃能力下降明顯。邊界河流漳衛河、金堤河引水工程仍需完善。一旦發生連續干旱或特殊干旱年份,全市可能形成大的供水危機。二是局域水網及雨洪資源利用體系不完善。根據分析,聊城市近5年當地地表水實際利用率為32.4%,距離規劃的當地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還有一定空間。局域水系連通不夠充分,庫河、水系之間不能相機豐枯互補,造成引黃、當地雨洪等單一水源充足時,不能充分發揮各大庫湖、河道、溝渠的攔蓄、蓄滲作用。
3)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防洪減災體系仍然存在薄弱環節。一是全市主要河道尚有較多險工險段等防洪隱患,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標準偏低,非工程措施建設相對滯后。部分閘壩老化失修。洪水測報、調度及抗洪搶險決策指揮的信息化體系尚待進一步完善。二是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不強,小雨馬路行洪,大雨內澇嚴重。全市先后發生2010—2011年,以及2010年、2013年聊城市徒駭河流域多次發生洪澇災害,城市排水壓力增大,“城市看海”現象凸顯。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方針,基于聊城面臨水安全形勢,以聊城市水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為導向,以全域水城建設為目標建立以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態安全為核心,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根據聊城市現狀水系格局、城鎮分布、產業發展情況,按照“充分利用雨洪水、控制開采地下水、高效利用黃河水、積極引用長江水、鼓勵利用非常規水”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思路,積極與省級水網對接,外接內連、構建“南引西調、內部互連,庫河同蓄、高效利用”的水資源調配利用格局,保證聊城市水資源“引得來、蓄的住、用的好”,給聊城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供水安全保障。
在現狀水系治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梳理、查缺補漏,加強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加快構建以河道、干支溝渠為架構的防洪排澇工程體系,重點做好徒駭河、馬頰河、金堤河、漳衛河的治理,形成四道骨干行洪通道,確保河道內洪水可控,河道外澇水能排,保證聊城全市防洪排澇安全。
在水網建設的基礎上,按照“以河代庫、以堤代路、沿岸綠化、蓄水造景”的治理思路,對河道兩岸、堤防內外進行綠化美化,打造水清岸綠的生態廊道,對各大湖庫進行生態保護和修復,保護湖庫水源,打造環湖環庫優美環境,通過主要河湖水庫的生態治理,形成“五橫六縱、一心多點”的水生態骨干格局。
同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選擇一批典型村鎮,實施農村生態坑塘水系的治理,助力眾多美麗鄉村的建設,并注重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等面上工程的治理,“點、線、面”結合,通過系統舉措,形成生態治理全覆蓋,打造“水清、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的、生態美麗的新聊城,在省內乃至全國打造生態文明聊城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