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云,李榮香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3000)
齊河縣位于魯北平原德州市的南部,土地總面積1411km2。全縣排澇工程主要由17條排水河道及其沿線主要節制閘、排澇閘組成,屬于徒駭河水系。全縣骨干河道總長293.62km,建有不同類型的橋涵閘建筑物共計349座,流域面積1361.61km2。自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1990—1991年連續遭受嚴重澇災之后,齊河縣先后對全縣較大型的骨干排水河道進行了清淤治理,經過河道治理工程建設,提高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保證了全縣工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
2010年11月,德州市人民政府對《齊河縣城市總體規劃》(2009—2030年)進行了批復。該規劃對齊河縣防洪標準、防洪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提出了城市防洪除澇的等級為Ⅲ級,規劃黃河近期按照1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遠期2030年按照2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縣域主干河道按照50年一遇標準設防。近年來,隨著齊河縣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建設進程加快,城市及區域防洪抗澇設施很難抵御住重大洪澇災害的侵襲,防洪除澇形勢極為嚴峻。按照《齊河縣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的防洪除澇目標要求,加快完善、細化總體規劃中提出的防洪除澇要求,急需科學合理的編制齊河縣防洪除澇專項規劃。
多年來,由于投入不足,現有的防洪除澇能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來自上游的客水壓力大。新巴公河、中心河、趙牛新河等南部幾條河道承接來自東阿縣、茌平縣的客水,行洪壓力大,泄洪困難,一旦齊河縣域上游各縣同時出現強降雨,洪水疊加,河道行洪壓力將極大增加。二是行洪能力降低。潘莊、李家岸引黃干渠打亂了縣內原有的水系,老巴公河、六六河通過穿涵穿過兩大干渠,造成行洪斷面縮窄,加之河道淤積,過水斷面減少等因素,極大降低了行洪速度。三是建筑物老化,破壞嚴重。齊河縣境內各主要河道上的建筑物大部分建于六七十年代,標準低、質量差,經過多年的運用,退化、老化破壞嚴重,大多數工程不同程度存在問題。四是城市排水設施建設標準低,城市內澇問題突出。另外,雨情、水情監測網絡、應急機動能力建設、信息發布等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有待進一步提高。
齊河縣屬于平原區,由于涉臨黃河,長期以來,過度依賴黃河水的現狀仍然沒有改變。近年來,齊河縣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工業用水擠占農業和生態用水的情況時有發生,充分利用雨洪資源是緩解水資源緊缺的一個有效途徑。當前,雨洪資源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缺乏有效的蓄水工程。目前,全縣僅有1座平原水庫,該水庫主要向鋼鐵企業供水。齊河縣水資源時程分配不均勻,一年中降雨65%以上集中在七、八、九3個月,由于缺乏平原水庫等有效蓄水工程,全縣雨洪資源的利用效率總體偏低,與水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極不匹配。二是雨污分流工程建設滯后。城區排水管網覆蓋率總體不足,管網雨污分流改造進程緩慢,影響城市排澇也難以合理利用雨水,有些雨水利用設施規模偏小,普遍缺乏應對超過管網排水能力雨水的內澇防控措施。雨洪資源利用的總體水平仍然較低。
齊河縣屬于海河流域,應遵循海河流域總體防洪策略,按“分流入海、分區防守”的流域防洪格局,從《齊河縣城市總體規劃》《齊河縣“十三五”水利規劃》等規劃入手,科學編制縣域防洪除澇規劃。規劃中要注重把頂層設計與本地實際有機結合,研究做好專項規劃與總體規劃相互銜接、區域規劃與流域規劃相銜接、專項規劃與水資源綜合規劃相銜接,注重防洪除澇與興利除害結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同時,明確工程進度,資金投入方式等,使全縣防洪除澇建設既有據可依,不重復建設,又特點鮮明、特色突出。
齊河縣處于“南側黃河、北側徒駭河、西部老趙牛河、東部齊濟河”的大包圍圈內,其中黃河、徒駭河不存在外水入侵問題。工程建設應以30km2以上的骨干河道為防洪排澇框架,加強河道治理、病除水閘加固、實施“千百十”蓄水工程、平原水庫等建設工程。拓展融資渠道,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多元化投資體系。對涉及到的各類工程,應按照規劃時間節點,突出重點,考慮近遠期結合、分期分批進行建設。通過建設,構建起“干支暢通、閘壩聯調、蓄泄得當、安全可靠”的齊河縣防洪減災工程體系。
齊河縣洪水入汛時間晚、汛期歷時短,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并且多發生在七月下旬、八月上旬,“有七上八下”之說。洪水還具有年際變化大、洪峰流量各年相差甚遠的特點。例如:1974年8月7~9日,流域普降暴雨,出現平均降雨量147mm,暴雨中心雨量250mm以上突發性強降雨。有時在連續暴雨情況下,前一次的暴雨洪水尚未退完,后一次的暴雨洪水又接踵而至,形成持續時間更長的連續洪水。針對縣域內暴雨洪水的特征,應進一步加強全縣雨情、水情的監測預報,完善監測網絡,強化應急機動監測能力建設,形成巡查、調查以及應急監測多方式、多層次的監測體系。實踐證明,加強水災應急機制建設,不斷強化預報、預警、調度、搶險、救災、重建等應急關鍵工作,及時有序轉移人員避險,是減少水災害損失的最有效手段。
一是長效監管。進一步加強防洪減災組織機構建設,積極借鑒其他地區經驗,針對全縣社會組織、人員結構、管理模式等發生深刻變化的實際,全面加強防洪減災社會管理,改革管理體制,逐步建立起以人為本,統一指揮、協調有序的現代化科學管理體系。完善各類防洪減災預案,提高預案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和針對性;二是加大投入。完善防洪物資儲備制度,增大投入,調整布局,完善功能,健全調撥機制。進一步完善以公共財政為主渠道的防汛投資體制,多渠道籌措資金,不斷增加各級防汛經費投入;三是廣泛宣傳。通過多種媒體形式,宣傳防洪除澇建設的重要意義,不斷提高防洪除澇的社會認知度,擴大社會影響力;四是加強人才培養。通過有計劃地引進專業人才,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訓,不斷提高思想理論、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建立起一支符合現代化發展的專業人才隊伍。
應尊重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律,保護和利用好生態環境,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防洪除澇工程是一項集防洪除澇、凈化水體、美化環境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社會公益性項目。通過提高防洪標準、建立完善的防洪體系,對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維持河流健康生命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應高度重視,把造福當今,惠及子孫后代的事業辦好,為齊河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防洪屏障和生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