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賢
(單縣水務局,山東 單縣 274300)
近年來,隨著農村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菏澤市節水工程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菏澤市人均年水資源量僅為243m3,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地區。當地水資源的匱乏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農業節水工程的發展已迫在眉睫。
目前,菏澤市地下水資源短缺嚴重。一方面,地下水資源總量大幅減少;另一方面,由于菏澤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如何充分利用和保護有限的地下水資源是需要研究和解決的核心問題。菏澤市對此非常重視,并采取了諸多有效的措施。一是菏澤市鹽灘、蘇井莊、劉莊、楊集四大灌區的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繼續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生產,保護農民收入,建設節水型社會。二是全市大力推進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特別是在黃河沿岸的四個縣。三是在充分考慮農民負擔能力的基礎上,重點發展噴灌,微灌和小白龍等節水灌溉方式,增加節水灌溉面積0.13萬hm2。四是在農業節水工程的建設進程中,培養了一大批從事農業節水灌溉工程的推廣與研究的技術人才,為實現節水灌溉網絡化積累了人才優勢,促進菏澤農業節水項目的快速有效發展。五是以作物栽培的特點為出發點,采用相應的工程、管理、農藝措施與新型節水工程技術相結合的模式,形成了綜合性節水農業的特色。
節水灌溉工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業務主管部門的全面考慮,受到各級地方領導的高度重視。由于一些基層領導干部不了解水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節水灌溉工程尚未納入地方政府的目標評估。此外,節水灌溉缺乏深入的宣傳,公眾對節水灌溉項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影響了節水灌溉項目的發展。
菏澤市水利局計劃實施村鎮水計量,由于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各縣(區)在骨干渠道上僅實現了計量供水和收費,多數縣(區)仍按畝(人)征收水費。隨著小規模水利工程改革的深入,機井也被列入小規模水利工程改革的行列,井灌區用水量僅為600m3/km2,造成嚴重浪費,村集體井已通過拍賣、租賃、承包、參股(聯戶井)等方式進行了改造,集體所有的井已轉為單井或組合井,這給節水灌溉工程的統一規劃和建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目前,不同的種植結構限制了節水灌溉項目的發展,農村商業模式仍然是一個單一的制度。種植結構不一致導致無法推廣先進的節水灌溉模式。由于作物種植、灌溉周期和需水量的不同,微噴灌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限制了節水灌溉工程的進一步發展。
由于菏澤地區經濟不發達,管理體制不完善,投資不足,農民平均收入不高,一次性節水灌溉工程投資大。除勞動力投入外,農民自籌資金有限。目前,節水灌溉項目的主要效益是節水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而農民的直接效益較小。雖然制定了一些施工后節水項目的規章制度,但由于農業閑置季節節水工程缺乏及時的維護,再加上一些人為造成的破壞,季節性灌溉工程不能正常使用,施工后的管理也很困難。大部分農民自籌井都沒有按照水利部門和水站的規劃統一安排,地下水被任意開采。水利設施建設不合理,抗旱資金嚴重不足。全市急需治理的引水渠、骨干渠166條,泵站124座,水井14.5萬口,仍需投資2.4億元。
各級領導要提高水危機意識,進一步提高管理意識,將節水灌溉項目管理評估納入鄉鎮崗位目標責任制評估,宣傳節水工作的重要性。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充分利用廣告牌、報紙和電視臺等各種媒體,提高公眾意識和節水意識,使人們認識到節水工程的建設將成為一項公眾意識行動,保證節水工程健康穩定地發展。
完善村莊水利工程設施,合理配置農田灌溉用水,充分調動農民按照畝收費開發節水灌溉工程的積極性。制定合理的水價政策,將水資源作為商品進行管理,開發地下水,利用地表水,對節水灌溉工程的長遠發展有重要價值。另外,根據區域供水規模重新計算水費,用水多收費多,用水少收費少,促進節水灌溉工程的發展。按照城市水網建設規劃建設區域水網和城市水網,除了增加國家投資與地方投資外,還需要極大的融資智慧。
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優化農村生產結構和農業種植結構,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劃分純棉區和經濟區。充分發揮噴灌、滴灌的優勢。另外,配套完善現有節水灌溉設施,保證供電電源,使之符合節水工程設計標準。各鄉鎮要以改造輸變電設備和改善水源條件為主要任務。另一方面,在調查和測試的基礎上,逐步淘汰廢舊電力設施和缺水井。機井改造作為小型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因地制宜地進行機井改造,進行拍賣,租賃,承包,股份制等管理體制改革,緩解井投資不足的問題,促進小型水利工程的發展。
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減少政府部門與相關職能部門的重疊。完善水管理體制,改變“多龍治水”的局面,將原建設和管理部門的相關管理職能和人員進行重組、下放給水務局。確定節水灌溉發展模式,分類指導,合理發展適合多種作物的節水灌溉工程。考慮農民直接利益,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通過發展低壓管道灌溉,使農民易于掌握和使用,尋找適合本市農民的方式。
總之,農業節水灌溉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組織、水電管理和成本核算等工作,是一場改革,是一項全民參與的社會工程,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共同努力,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積極推廣抗旱節水品種、噴滴灌、水肥一體化、深耕和循環水產養殖等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耕地質量,促進土壤測試和配方施肥技術,采用深翻、深耕等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增加有機肥的應用,希冀到2020年實現耕地基礎地力提升0.5個等級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