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王俊
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是黨的十九大后獲批的首個區域性國家發展戰略,也是中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山東能源集團以“全國看山東,山東看山能”的站位境界和責任擔當,把新舊動能轉換作為統領企業發展的重大工程,堅持傳統產業提質效、新興產業提規模、跨界融合提潛能、品牌高端提價值并舉,做活新舊動能轉換大文章,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歸母凈利潤、社會貢獻總額、上繳稅費等指標連續3年位居省屬企業第一位、保持全國同行業一流水平,位列2019年世界500強第211位,成為山東省排名最高的企業;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50位、中國煤炭行業50強第2位。
“作為典型的‘新集團、老國企’,面對富余人員多、歷史遺留問題多、管理層級多、法人單位多、產業門類多、風險隱患多、企業杠桿高‘六多一高’問題,落實全國全省重大戰略部署,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實現山東能源集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是解決集團產業結構單一,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的‘關鍵一招’,也是推動集團在世界500強排行榜持續提檔進位的強勁‘核動力’。”山東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位民如是說。

現代化綜采工作面
盛魯電廠一期工程百萬機組是上海廟至山東“蒙電入魯”直流輸電通道配套火電項目之一,是內蒙古自治區首臺百萬機組,也是山東能源集團傾力打造的“四大基地”重點項目之一。
“盛魯電廠一期工程作為內蒙古和山東能源首個百萬千瓦火電項目,定位為生命工程,通過高標準定位、高水準謀劃、高層次推進,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現代化的電源點項目。”盛魯能化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邸建友表示。
無獨有偶。山東能源集團與大唐合作全國首個2×100萬千瓦630℃超超臨界二次再加熱國家電力示范項目鄆城電廠開工;位于棗莊市的田陳電廠加快建設,有力支持棗莊煤電化綜合利用基地穩定發展;位于新疆伊犁的煤制天然氣項目產氣10億立方米。
立足推動產業升級、加快轉型發展和戰略性調整,山東能源集團大手筆強勢打造濟南總部核心區和內蒙古上海廟、新疆伊犁、棗莊、菏澤及隴東、海南“1+4+2”轉型發展支撐基地。
在濟南總部,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現代金融、現代物流貿易、科技研發服務等產業,打造新興產業集群、科技研發孵化基地。重點工程“山能·智城”立足以智慧創新為引領的新舊動能轉換示范基地,以產業創新為引領,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為先導,以智能裝備為基礎,以生命健康和現代服務為特色,建設五大產業支撐的高智產業體系,形成涵蓋產業園、科創園、服務園的“一城三園”格局。
在“四大基地”,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和“西電東送”重大戰略機遇,在省內外資源富集地區大手筆布局煤電一體化、煤氣一體化項目。內蒙古上海廟煤電支撐基地重點構建以煤電產業、清潔能源、售電項目和供熱服務為主營業務的“四大產業支撐板塊”。新疆伊犁煤電化戰略基地重點打造煤炭、煤化一體化產業集群,逐步形成煤炭產量2000萬噸、煤制天然氣20億立方米規模。棗莊煤電化綜合利用基地重點打造煤電化一體化產業集群,煤炭產量穩定在3500萬噸,電力裝機達到135萬千瓦,焦炭產能330萬噸。菏澤優質焦煤供應基地重點打造煤炭、煤電等一體化產業集群。
2)調研階段:在設計前期,沒有進行現場調研,僅根據地形圖確認管線位置,施工單位進入現場開挖后,發現設計與現場情況不符,需要重新調整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施工進度。
在隴東和海南基地加快布局,編制發展規劃,優選確定項目,盡快起勢發展。
“1+4+2”支撐基地的強勢崛起,成為山東能源集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極。
淄博博山醫養中心投入運營,章丘逸樂醫養中心入住率達到95%以上,在泰安投資建設的4000平方米“頤樂薈”康養服務中心投入試運營,章丘“山能頤養健康小鎮”開工建設,集養老、養生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頤養健康綜合體呼之欲出。而大手筆發展醫養健康產業,只是山東能源集團構建“3+5”八強產業的一個縮影。
“產業興,企業強。牢牢牽住新舊動能轉換‘牛鼻子’,堅持調新調綠方向,構建‘3+5’八強產業體系,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空間鏈,是大型能源企業踐行新發展理念、厚植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的重要途徑。”李位民說。
圍繞調“新”下功夫,培育發展壯大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現代物流貿易、現代金融服務“五大新興產業”。
做優做高裝備制造產業。突出產品智能化、裝備輕量化、生產自動化、再制造高端化、激光產品產業化,持續調高培強礦山裝備制造產業,打造“山能智造”品牌。山能重裝成為國內最大的礦物洗選裝備研發制造和生產企業,建成全國唯一的礦山裝備再制造基地,激光熔覆加工能力國內第一。新華醫療成為全國最大的消毒滅菌、放射診療、制藥裝備企業,高能醫用電子直線加速、85厘米大口徑CT等產品填補國內空白。有6個項目入選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其中萊蕪高端裝備制造項目計劃總投資21億元,建成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6億元、利稅6億元。
做精做深新能源新材料產業。9月6~12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公示“上海廟至山東直流特高壓輸電通道配套可再生能源基地阿拉善盟區域160萬千瓦風電項目”競爭評優結果中,山東能源集團以綜合評分第一名的成績獲得阿拉善盟其中40萬千瓦風電項目指標。這標志著山東能源集團在陸上風電領域的發展實現了零的突破,為集團加快在風電領域產業布局奠定了基礎。該集團有序推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項目,5個分布式光伏項目并網發電,裝機達到4.9萬千瓦;與中船集團實施戰略合作,攜手推進風電資源開發建設以及風電和儲能技術與裝備產業發展,共同打造清潔綠色能源。培育打造國內一流新材料創新集成基地,工程塑料列入工信部重點扶持的“軍民融合”項目,玻纖新材料規模位居全國第四。
做特做專醫養健康產業。注冊30億元成立山東頤養健康產業發展集團,成為山東省“十強”產業落地規模較大新興產業項目,發展醫療服務、醫養結合、醫療器械、醫地協同、醫藥產銷、醫保融合“六醫”特色產業,打造“241”項目開發格局,構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產業鏈。據了解,山東頤養健康產業發展集團規劃2020年完成10個項目合作,開發建設10個醫養結合中心、10個社區嵌入式養老中心,擁有醫院40家、床位1.7萬張,擁有醫養中心28家、社區嵌入式養老中心11家、床位1萬張,2021年實現香港H股上市,3年內建成省級智慧健康養老標準示范企業,打造領先全國的醫養健康產業集群。

山東能源打造的全國首家中國礦用物資網絡平臺
做大做強現代物流貿易產業。堅持集散成群、集小成大、集優成強,構建多地聯動、多點協同、區域互補現代物流貿易格局。率先在全國建成中國礦用物資網和中國能源礦產交易中心,“齊魯云商”被命名為“兩化深度融合示范項目”,推動業務與業態、貿易與實體、貿易與物流、貿易與金融、貿易與互聯網、內聯與外拓“六融合”,構建“三網一鏈”發展體系,線上交易突破1000億元。
做新做實現代金融服務產業。堅持以金融支持實體發展,加強與銀行、保險、信托、證券等金融、類金融機構合作,投資控股棗莊銀行,參股5家商業銀行、1家證券公司,實現了金融與實體產業有效對接、相互驅動與融合發展。
圍繞調“綠”做文章,改造提升煤炭、煤電、煤化工“三大傳統產業”。聚焦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改造提升煤炭產業。深入開展以提高裝備水平、優化生產系統、優化勞動組織為主要內容的“一提雙優”建設,建成37個智能化、自動化開采工作面,安全保障能力和生產效能大幅提升;顛覆傳統勞動組織模式,37對礦井取消夜班生產,引領了全國煤炭行業生產方式歷史性變革。
與此同時,堅持宜電則電、宜化則化,協同發展煤電化一體化產業,有效延伸煤炭產業鏈,提升煤炭價值鏈。落實“外電入魯”戰略,“蒙電入魯”重點項目盛魯2×100萬千瓦電廠進入設備調試階段;3個2×100萬千瓦合作電廠獲得核準。融入國家“西氣東輸”戰略,全球單體最大的伊犁2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投產運營,列入國家冬季天然氣保供計劃。
“工作面所有設備準備一鍵啟動,請工作人員注意。”在山東能源棗礦集團濱湖煤礦距離采煤工作面479米處的操控室,隨著操控員摁下一鍵啟動按鈕,綜采設備自如地割煤、移架,整個工序一氣呵成。“這是全國首臺套薄煤層自動化無人開采機組。”操控員說,這臺機組開啟了全國第一座薄煤層礦井煤炭生產“智能模式”。
目前,山東能源集團建成了43個自動化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擁有57條掘錨一體機、全巖綜掘機及鑿巖鉆車等成套快速掘進作業線,80%的礦井主排水泵房、中央變電所、主壓風機房實現遠程控制或自動巡檢。采煤機記憶割煤,液壓支架自動跟機移動,運輸設備集中自動化控制,綜采設備數據實時監測。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山東能源集團把改革、創新作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兩大保障,源源不斷地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注入核動力。
大力實施改革驅動戰略,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主動作為去產能。2018年,退出3對礦井、產能288萬噸。累計關閉礦井39對,退出產能1836萬噸,妥善平穩分流安置人員2.8萬人,置換優勢產能2332萬噸,集團單井平均產能由153萬噸/年提高到190萬噸/年,煤炭產能結構大幅優化。1958年建礦的埠村煤礦主動“斷臂求生”,徹底關井閉坑后年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成為全國去產能礦井轉產、轉移、轉型的先進典型。
率先求變“除僵尸”。全面完成“僵尸”企業處置三年目標,累計處置“僵尸”和大額虧損企業147戶。與2015年相比,集團全層級虧損企業戶數和虧損額分別減少108戶、48億元。山東能源肥礦集團一度淪為全省最大的“僵尸”企業,通過創新實施資產、債務、人員“三個重組”,近兩年肥礦集團實現了大幅贏利,成為全國較大資產、債務規模困難企業改革脫困的成功案例。
多措并舉降杠桿。創新打好市場化債轉股、國有劃撥土地作價注資等“組合拳”,資產負債率降至66.82%,比最高時降低10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地方監管煤炭企業平均水平8.3個百分點。
全面瘦身提均量。大力實施 “瘦身行動”,減層級、減機構、減崗位、減人員,努力做小分母“提均量”,員工總數相比最高時減少8萬多人,年均控減人員過萬人,人均效率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通過有序整合內外部研發資源,堅持“技術產業化、產業智能化”方向,創新研發激勵機制,目前集團已形成了5個國家級科技平臺、6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個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30個省級創新平臺,擁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全國技術能手4人、泰山學者特聘專家1人、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100人。依托這些平臺和人才,開展重大課題攻關,在裝備制造、新興材料、橡膠化工等領域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累計擁有專利2700余項,參與制定國家及行業標準近40項。
“到2020年,內外并舉、成效凸顯,確保營業收入、資產總額雙雙突破4000億元,清潔煤炭供應達到2億噸,權益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000萬千瓦,實現由規模速度型向高質量發展型、由傳統能源型向傳統與新興能源并舉發展型、由單一煤炭生產供應型向綜合服務型‘三個轉變’。到2028年,全面見效、塑成優勢,打造成為產業結構優、發展動能足、資產質量高、人才支撐強、科技貢獻大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能源集團。”談起未來規劃,李位民信心滿滿。
“新舊動能轉換的‘山能模式’,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大大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這將成為支撐其在世界500強中不斷爭先進位、躋身具有全球一流競爭力能源集團的重要源動力。”一位資深煤炭管理專家給出了這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