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朱鳳姣
10月30日~11月2日,山東能源重裝集團50余種產品在第十八屆中國國際煤炭采礦技術交流及設備展覽會上大放異彩,受到業內外高度關注和廣泛好評。特別是A類液壓支架、90度轉彎刮板機、智能無人值守裝車站等產品更是深受國內外眾多客商“追捧”,展會期間現場達成具有實質性進展的意向交易訂單達5.6億元。
“這得益于我們在科技創新領域的不斷突破。”山能重裝集團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總經理張圣國表示。
近年來,山能重裝集團大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瞄準中高端、提智能、創品牌,以產品智能化、裝備輕量化、生產自動化、再制造高端化、激光產品產業化為抓手,把科技創新貫穿于企業改革發展全過程,不斷加快實施企業智慧化建設及智能化改造,探索出智能化發展新模式,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樹立了新標桿。
山能重裝連續4年位列中國煤炭機械工業50強第2位,建有機械產品再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9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個、4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科研技術人員達1200名;制定千萬噸綜放工作面設備配套選型等國家標準3項;擁有專利500余項,企業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強。
近日,在山能重裝塔高公司智能焊接生產線,筆者看到,50臺焊接機器人正揮動著手臂上下翻飛。不一會兒,10個液壓支架底座就焊接完畢,自動上下料裝置將其從生產線運送到成品區。據塔高公司負責人袁曉波介紹,塔高公司對智能焊接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有效開機時長由每天10小時提高到18小時,不僅把職工從艱苦的焊接崗位上解放出來,還大大提高了焊接質量和生產效率。

智能焊接生產線
在山能重裝,像這樣通過機械換人的優化改造項目還有很多。
“智能制造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放勞動力的過程。”張圣國說,“我們不斷推廣‘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工作模式,把更多的活交給機器人干,推動產品制造由‘人控’向‘機控’轉變,提高產品制造智能化程度,減少人為因素對質量和效率的影響。”
“機械換人”,并不是簡單盲目地用機器替代人工。山能重裝通過對產品的制造過程進行全過程工作寫實,建立大數據庫,分析找出在產品制造過程中影響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的關鍵核心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科技攻關,通過研究制定專用智能加工平臺,促進設備一次性加工成型,實現“職工不動手、工件不落地、產品自成型”,從根本上解決生產過程中能耗大、效率低及產品質量問題,產品生產過程實現智能化改造。
通過持續創新、大力推廣,智能生產在山能重裝已形成規模效應。塔高公司數控下料自動清渣裝置,使用時只需按下按鈕,不僅快捷,而且清理得非常干凈;應用“同模通配”工藝,實現結構件互換;乾泰公司鍛造件智能運輸和智能加料系統,實現日產由24噸提高到35噸,效率提升46%以上;新汶分公司液壓支架實現再制造結構件100%互換,產品性能達到新機標準。
當然,這僅僅是山能重裝“智能制造”革命的開始。“有了金剛鉆,敢攬瓷器活兒!”張圣國說,“生產設備是智能制造的根本基礎和前提,是保證產品質量和效率的關鍵。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快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先后投入各類高精尖設備6000多臺套,為下一步生產過程的全面自動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9年,山能重裝累計投資4億元,先后引進千斤頂油缸自動生產線、盤套類零部件生產線、智能焊接機器人等一大批國內或國際頂尖高端智能設備和生產線,從設計、工藝、設備到物流管理一步到位,全部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為生產智能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煤炭從井下開采出來,通過皮帶進入智能化裝車系統,智能化裝車系統對車廂重量進行判別,自動進行裝車配料,裝車系統只需要2~3名巡檢人員進行不定期巡檢,整個裝車系統可以實現無人化操作。”在第十八屆中國國際煤炭采礦技術交流及設備展覽會現場,山能重裝泰安煤機電液裝備事業部負責人崔冰向央視《朝聞天下》記者介紹無人值守智能裝車站產品。據泰安煤機黨委書記、董事長馮軍介紹,該裝車站是國內首套無人值守智能裝車站,標志著裝車系統正式邁入人工智能時代。
無人值守智能裝車站的成功研制,只是山能重裝在產品智能制造方面的一項新突破。近年來,山能重裝不斷加快科技創新,加強核心技術研究,積極推進產品智能化設計,努力提高產品“賣點”,著力為客戶提供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加穩定的高質量、高可靠性產品,產業鏈不斷由低端邁向中高端,各項工作都有了全新突破。

正在建設中的三聯體裝車站
“改進產品工藝和生產流程只是智能制造的一部分,真正走好智能化升級這條路,必須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智能制造核心技術,這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誰掌握了智能控制系統的核心技術,誰就能引領時代潮流。”張圣國說,“智能時代,我們只有不斷創新,真正拿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競爭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山能重裝先后與1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起了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立足煤礦井下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改造,成立智能開采研究中心,整合優勢研發資源,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加大“外腦”引進力度,積極開展重大關鍵技術攻關,著力破解制約行業發展的技術難題。先后開展智能開采技術研究,實現采煤機、液壓支架、刮板機、皮帶機集中控制,重點突破液壓支架電液閥、刮板機變頻控制、采煤機自動化控制、自動化供液及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開展“千米深井智能無人化掘采運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研發及示范應用”研究,推進煤礦井下由“少人化”走向“無人化”。
隨著智能制造核心技術和智能產品的不斷創新發展,山能重裝市場核心競爭力極大提高。該集團掌握了生產高端電液控制產品和智能礦用裝備的核心技術;煤礦綜采自動化開采具備井下工業性試驗條件,遠程監控和控制技術的研發應用等,推動礦井在真正實現少人化、無人化開采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90度轉彎刮板機、三站連體智能無人值守裝車站、智能加壓過濾機等產品實現國內首創、國際領先。
711皮帶瞬間流量每小時1411噸;730皮帶瞬間流量每小時1270噸;1號裝車線已裝車廂53節……遠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煤業公司的智能裝車站,皮帶、料倉、液壓泵站的實時運行情況,設備故障預警與原因分析等,在山能重裝泰安煤機遠程監控中心大屏上一目了然。
“過去,我們的裝車站售后服務都是奔赴現場維修,不僅耗時費力,而且由于缺乏對現場故障的直觀認識,無法清晰地辨別故障原因,造成事倍功半的情況比比皆是。現如今,系統故障動動手指便可輕松解決,真正實現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馮軍說,“監控系統每次檢測到的故障記錄,都會自動保存下來,我們會定期組織人員進行‘專家會診’,對故障高發位置進行‘病情診斷’,確保裝車站健康運行。”
工業4.0時代,企業競爭不僅僅是生產制造的較量,更是市場服務的比拼。誰占領了服務這個“陣地”,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近年來,山能重裝牢固樹立“用戶至上、服務就是效益、服務就是品牌”的意識,轉變服務理念,建立全流程、全要素服務體系,實行“一客戶一方案”的個性化、差異化服務模式,推進由售后服務向超前服務、由賣產品向賣服務方案轉變,通過對產品的智能化和差異化設計,全力保障產品的安全高效實用,著力為市場提供更優質、快捷、貼心的服務。
同時,為避免同類問題重復出現,真正解除客戶的后顧之憂,山能重裝以問題為導向,按照用戶提出的意見點、建議點和需求點,結合現場服務發現的各類問題,建立大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分析獲得“智慧”,指導新品制造和服務改進,為客戶設備選型配套提供指導性意見,實現了產品性能和服務質量的持續提升。
“下一步我們還要不斷建立和完善面向客戶的大數據庫,真正把優質服務打造成‘重裝品牌’的‘硬招牌’,讓客戶真正離不開我們!”張圣國表示。
智能化服務的不斷改進,不僅有效提升了集團品牌,更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1~9月份,山能重裝實現銷售收入77.33億元,各類產品在央企市場站穩腳跟,并遠銷俄羅斯、澳大利亞、越南等多個國家,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萊蕪高端裝備制造園區等高精尖項目快速推進,陸續具備生產條件,企業高質量發展步伐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