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王亞峰
270,190,130,80,這看似毫無規律的數字,代表的是一座煤礦在一年時間內單班入井人數的變化。數字是冰冷的,卻隱藏著這座煤礦勞動組織優化的巨大變革,標志著他們從“人海戰術”向科技驅動的巨大跨越。
這座煤礦,就是滕東煤礦。它是山東能源棗礦集團采深最大的礦井,也是防沖擊地壓形勢最為嚴峻的礦井。從270多人到80人左右,短短一年時間內,單班入井人數減少2/3以上,在礦區第一個實現了“單班入井百人”目標,同時呈現了安全好、產量穩、效益升、職工士氣高的旺盛發展態勢。
其間經過了怎樣一番脫胎換骨的變化?近日,筆者走進滕東煤礦,一探究竟。
一走進滕東煤礦,就感受到一股“發展”的味道:路旁的綠植郁郁蔥蔥、茁壯成長,新改造的職工食堂飄滿飯香。一座老舊泵房正在拆除,不久它將被一座13層的綜合體所代替。礦區內行走的職工,步伐有些匆忙,臉上卻充滿自信和滿足……
眼睛所看到的,無不透露著滕東這個棗礦大家庭新成員的新變化。外人不知道的是,最深刻的變化,不在于所看到的表象,而是隱藏在幾百米井下,那里已經洗經伐髓、脫胎換骨。
滕東煤礦是棗礦集團新接管的監獄煤礦,屬于沖擊地壓礦井,采深達900余米,生產系統復雜、環節多,與其他礦井相比,需要人力就相應地更多。特別是接管初期,系統落后、裝備欠賬大,職工來源廣、素質參差不齊,往往需要“人海、汗水、延時”戰術來完成生產任務,單班井下270多人是常態,一接管就成為棗礦集團勞動組織優化的“老大難”礦井。
“作為沖擊地壓礦井,滕東煤礦超前支護工藝更復雜、強度要求更大,別的礦井超前支護一般20米,而滕東煤礦需要150米,這無疑需要使用更多的人員、占用更多的時間?!痹摰V綜采工區區長李紅偉為筆者舉了個例子。
“與之相矛盾的是,‘少人則安、無人則安、少時則安’是當前保障礦井安全生產的共識。沖擊地壓礦井安全形勢更為嚴峻,要想保障安全,就得人更少、時更短?!彪鴸|煤礦總工程師梁開山說,一邊是保生產需要人,一邊是保安全得減少人,安全和生產這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在滕東煤礦表現得極為突出。
對此,滕東煤礦人力資源科科長王長眾感受得尤為深刻。他說,前兩年,每天一到辦公室,就要想辦法應付幾個采煤、掘進區隊的區長,他們像是約好了,每天都要通過電話或親自跑到辦公室訴說“人員荒”,想方設法來要人,甚至有時拿“影響生產你負責”的大帽子來壓他。而一線職工卻因井下工作條件差、勞動量大,想方設法找理由、托關系,想從井下調到地面。

高效快掘掘進迎頭
怎么辦?
棗礦集團推行的“一提雙優”建設,讓他們看到了化解這個矛盾的曙光。
據悉,近年來,棗礦集團堅持每年投入10多億元,加快裝備升級換代步伐,依靠裝備提升帶動生產系統和勞動組織優化,利用3年時間實現了由機械化向自動化、智能化開采的大躍升,打造了獨具行業特色的“一提雙優”建設模式,形成了“無人則安、少人則安、少時則安”的安全生產新局面。目前,棗礦集團本部11對礦井全部取消夜班生產,已建成智能化工作面12個、自動化工作面9個,實現工作面全覆蓋。
“只有把最先進裝備、最先進工藝、最先進管理引入到滕東煤礦一線生產中,依靠科技驅動代替人海戰術、汗水驅動,對井下生產模式來一次徹底的革命,才能從根本上破除安全和生產的矛盾,推動礦井走上科學發展、安全發展、效果發展之路?!彪鴸|煤礦礦長劉金輝從兄弟單位實施“一提雙優”建設效果中,找到了破解問題的“金鑰匙”。
看到了曙光,就要堅持朝著光亮的地方前行。在棗礦集團大力支持下,滕東煤礦“一提雙優”建設自去年走上了快車道。
他們先后引進了大功率采煤機、電液控支架、單元式巷道支架、挖掘式裝載機、液壓掘進鉆車、巷道修復機等一大批先進裝備。并依托裝備升級,建成多條快速掘進作業線及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實現了工作面遠程少人化生產和巖巷快速作業。
為配套生產系統,該礦又對輔助系統進行了全面改造,建成了容量為1800噸的主井煤倉,在三采區建設了容量均為1200噸的煤倉和矸石倉,使井下存儲能力由600余噸提升到4800余噸。對井下運輸系統、供電系統、排水系統、通風系統等進行無人化改造,工作人員在地面集控室就能實現對各系統的遠程控制。
隨著裝備水平的提升、生產系統的優化調整,工作面生產能力、井下煤倉緩沖能力、主井提升能力實現了有序匹配,高效生產格局逐步形成,取消夜班作業等新型組織方式得以實現。2018年一季度,礦井搭隨棗礦集團全面取消夜班作業的列車,順利實現了井下夜班不作業,人員得以較大幅度下降。到去年底,該礦井下單班入井人數已下降到190人左右。
涉及人的問題,都是最復雜的問題。裝備升級了,系統優化了,人員降幅卻沒有達到礦上滿意的程度。“井下減員,怎么減?減誰?人往哪里去?職工隊伍穩定怎么保證?”王長眾說,這一系列復雜因素,一度讓他們在井下勞動組織優化上躊躇不前。
“棗礦集團今年職代會上提出了‘5788’定員新標準(薄煤層智能化工作面5人,厚煤層智能化工作面7人、自動化工作面8人,掘進智能化工作面8人),這為我們井下減人提供了明確的導向?!眲⒔疠x說,他們新班子成立后,把落實“5788”新標準作為一項重中之重來抓,絕不含糊、絕不遲疑地堅決予以落實。
該礦全面實施了采掘單位“定編定員”工作,采取全員競聘上崗的方式精兵減人。綜采工區由108人降至35人,掘進區隊由每隊兩個迎頭120人降至64人。推行大工區制,由3個工區合并為2個工區。推行大班制生產,在今年3月份,采煤作業實現從10點到18點的大班生產和彈性檢修,“朝九晚五”的煤炭生產愿景得到實現,掘進實施“三六”制生產,在夜里零點以后,井下不組織任何作業。
今年3月份,入井人數降到130人,井下減人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正當滕東煤礦認為井下減人已到極致、為減人效果而欣喜時,棗礦集團立足安全發展,在實施“5788”定員新標準的基礎上,又提出推行AB班輪崗輪訓模式和單班入井人數大型礦井不超過200人、中小型礦井不超過100人的新要求,而且把滕東煤礦列為第一批“單班百人”試點單位。

井下巡檢機器人
“集團公司單班入井限員的提出,為我們勞動組織優化開拓了新境界,AB班輪崗輪訓模式,又為我們打開了進一步減少井下人員的新天地。”該礦黨委書記孫家富說,棗礦集團的這一系列新舉措,讓他們認識到了思想上的差距和工作中的不足,感覺到勞動組織優化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面對新要求,滕東煤礦立即行動起來。為切實摸清每個崗位的真實勞動量,他們組織人員利用40多天的時間,跟著職工上下井,一個崗位一個崗位地進行蹲點工作寫實?!拔覀冞B職工中間休息和吃飯、喝水的時間都計算在內,確保核算出來的工作量能夠讓每個崗位打滿時打滿量?!蓖蹰L眾說。
與此同時,他們還推行區域化管理、崗位跨界合并等一系列措施,堅持“一人多崗、一崗多能”,副區長變工長兼驗收員,安監員兼瓦檢員,對測風員和測塵員、生產工和維修工、支架工和維修工等崗位進行合并,全面取消3人以上崗點,并通過系統培訓,培養“一人多證”的復合型技術工人,著力減少單證單能單職的崗位和人員。
在系統調研和精心籌備的基礎上,今年4月份,滕東煤礦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勞動組織優化及井下限員工作的實施意見》,在綜采工區全面推行了“AB班輪崗輪訓”模式。采煤職工分成A班和B班,A班生產時,B班人員進行補休假、集中學習培訓,半月一循環。7月1日,在掘進工區也推行了“AB班”模式。
到今年4月底5月初,滕東煤礦成功把單班入井人數控制在100人以下,每日單班入井人數最大峰值為96人,一般動態保持在60~80人之間。這標志著該礦在礦區率先實現了“單班入井百人礦井”。
井下人員減下來了,但減下來的人往哪里去?滕東煤礦綜合施策,拿出了一整套方案。
他們剝離原來采掘單位承擔的生產準備、后路、下料、回收、運輸、巷道維修等職能,成立綜合服務工區,實施專業化管理,讓采掘的只管生產、服務的專業服務。把“老弱病”等不適合井下一線工作的職工從井下調到地面,將年齡大、技術好的職工分配到洗煤廠、維修廠帶徒弟、育新人、搞創收。對剩余小部分人員按照特長和意愿,分流到職工食堂、公寓、污水處理站、物業后勤等崗位。
據劉金輝介紹,把部分年齡大的技術工人分流到洗煤廠后,他們的豐富經驗和高超技術發揮了大作用,一舉解決了洗煤廠故障多、停產多、任務完不成的窘境,現在洗煤廠反而出現“吃不飽”的現象。今年上半年,在礦井原煤產量因壓產同比減少6萬噸的情況下,精煤產量同比增加7萬噸,利潤增長15%。
“我們食堂的幾個大廚,都是分流出來的職工,沒有外聘一個人。”該礦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劉寶亭說,他們做的飯菜質量得到職工一致認可,干得如魚得水,都說找到了服務礦山、適合自己的好崗位。
分流職工找到了服務礦山的新天地,井下職工同樣感受到了在一線工作的“歸屬感”。
據該礦生產科主任工程師秦清介紹,通過裝備升級、勞動組織優化,在該礦像壓風機司機、通風機司機、主泵司機、專職維修工、皮帶司機、打眼工等一大批傳統的專職工種都走進了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集控操作員、采煤智能化控制司機、液壓掘進鉆車司機、單軌吊司機等技術含量高的智能裝備操作工種和崗位。
一批老工種消亡,一批新工種出現,不能簡單地看作自然更替,其背后飽含著勞動方式的巨大變革和職工幸福指數的大幅提升。
據秦清介紹,以前,巖巷掘進人工打眼時,一個迎頭用3部鉆,要至少6個人、3個小時才能打完爆破眼,面對著粉塵、噪音、震動、泥水,一個班下來,每個人都累得像散了架;現在,1個人操作液壓掘進鉆車,像開汽車一樣,輕輕松松1個小時就可以打完眼。一句話,1個人頂替了原來6個人,勞動效率還大大提高。
采掘工人的幸福,在該礦井下隨處可見。支護工不再扛著幾百斤重的單體,安裝像“鋼鐵森林”一樣的超前支護了,而被單元式巷道支架所取代,單軌吊在空中行走省時省力;生產區隊不再因領取材料、協調運輸耽誤精力而發愁,一張單子,礦井快遞員“一站送達”……
“以前,井下職工流失嚴重,現在出現了明顯的‘回流’現象,越來越多的職工甚至是青年職工主動申請到一線工作,這是一件讓礦領導高興的‘頭疼事’?!蓖蹰L眾說,而且由于崗位設置合理、工作量打得滿,消除了以前人員富余、人浮于事、干半天歇半天的現象,隊伍的戰斗力、凝聚力顯著增強,這些都對地面人員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實施AB班,也解決了梁開山近段時間一直壓在心頭的“煩心事”。由于裝備升級較快,職工技術素質跟不上,成了制約生產、影響裝備功效發揮的最大短板。作為礦井的總工程師,他也積極創造條件,利用零打碎敲的時間,見縫插針地組織一些技能培訓,但由于不系統、時間短,工學矛盾突出,效果一直不好。
“現在好了,職工每月至少有10多天的時間進行集中學習培訓,很多培訓計劃可以得到全面落實。”梁開山說,他們現在采取“自主培訓+集團培訓+廠家培訓”相補充和“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著重對職工進行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理念的培訓,實現了人機匹配、人崗相宜。
“說句掏心窩子的話,我從事采煤工作30年了,一鍵采煤、7人工作面、大班生產、取消夜班、周日集休、AB班,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卻都變成現實了。我們礦工也由藍領變白領,勞動量降了,休息好了,技能高了,腰包鼓了,幸福滿滿的。”綜采工區智能裝備操作工魯明說,現在工友們都說真正體驗到了作為煤礦工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短短時間內,滕東煤礦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全都換了新模樣,但劉金輝等一班人對這樣的成績仍不滿足。他們說,實現單班入井不超百人,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滕東煤礦將馳而不息深化“一提雙優”建設,為棗礦集團爬坡過坎、高質量發展貢獻滕東智慧和滕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