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王超 倪建 張勝奎 鞏玉清 孫冬
曾榮獲“中國最美礦山”“太陽杯”“魯班獎”等稱號的山東能源棗礦集團濱湖煤礦,因全國薄煤層智能開采現場推進會而再度刷新形象,蜚聲行業內外。砥礪奮進、爬坡過坎的豪邁激情,讓“發展為了職工、發展依靠職工、發展成果與職工共享”的民生理念在這里生動體現。該礦扎實推進政治、人文、環境“三個生態”建設,“扭虧脫僵”后的礦井魅力再現。
這背后,凝聚著“濱湖精神”,彰顯著“濱湖氣魄”,激發著“濱湖干勁”。勇于擔當、敢于拼搏的濱湖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實際行動交出了礦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良好的政治生態,是礦井培養自我革新勇氣、增強自我凈化能力、提高政治免疫力的基礎,更是礦井補鈣壯骨、強身健體的根本保證。
濱湖煤礦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要位置,旗幟鮮明地將講政治貫穿落實各項工作全過程,持續在政治引領、政治導向、挺紀在前等方面下功夫,不斷提升干部職工的執行力、落實力、拒腐力,為企業攻堅克難、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
強化政治引領。牢牢抓住理想信念這個“壓艙石”,扎實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采取領導班子帶頭學、全體黨員廣泛學、邀請專家指導學、黨員榜樣對標學、紅色教育實地學、網絡課堂在線學、廣泛討論交流學“七學”方式,利用黨委中心組學習會、黨支部“三會一課”,發揮“學習強國”“黨員印記”和濱湖礦工報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作用,組織黨員干部職工認真學習黨的重要會議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啟航——紅船精神永放光芒》等內容,結合工作實際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并適時舉辦輔導講座、學習研討、讀書沙龍等活動,以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涵養政治生態。
堅持政治導向。牢固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堅持“技術高、品格好、懂規矩、能干事、敢擔當”原則,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善不善干事、能不能成事作為識別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標準,大力實施全員素質提升工程,落實全員素質提升中長期規劃和“百名后備人才”計劃。突出實踐、實干、實績導向,當好“伯樂”,尋找“千里馬”,大膽起用在關鍵時刻、關鍵工作、關鍵任務上豁得出來、沖得上去的管理干部。完善管理人員鼓勵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三項機制”,讓擔當作為的干部職工有平臺、有空間、有盼頭、有奔頭。持續健全完善《管理人員優勝劣汰考核辦法》,采取日常積分和民主測評相結合的方式嚴格考核,讓有為的人更有位,讓無為的人丟位子、丟票子,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堅定、忠誠敬業、務實創新、敢于擔當、甘于奉獻、清正廉潔”的人才隊伍,以正確的用人導向涵養政治生態。
突出政治監督。持續深化黨風廉政建設,牢固樹立“監督就是關愛”理念,嚴格落實“兩個責任”,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原則,積極構建黨內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審計監督、法律監督等多位一體的“大監督”體系。掃描虛假不實、違規操作、利益輸送等職工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透視人財物、產供銷等工作環節中的難點問題,實施聯動式、點穴式、網格式、暗訪式、巡察式監督檢查。實施“問責問廉問效”推進履職效能常態化監督檢查,對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存在“四風”問題、“不作為、假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的干部,按照考核細則嚴肅追責、問責,根治管理之弊、作風之疾,以清清爽爽的同事關系、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系、干干凈凈的政商關系涵養政治生態。
人文生態體現著企業的形象和品格,關乎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我們始終堅持共建共享原則,以實現職工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奮斗目標,持續在提升職工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上做文章,讓職工共享企業發展成果。”濱湖煤礦礦長鄧濤說。
提升安全感。平安是職工最真誠的期盼,是礦山最美的音符。該礦以不斷提升職工安全感作為基礎工程,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原則,不斷完善“雙基”和“雙重預防體系”建設,搭載智慧安全評價管理平臺,運用“區域圖·點數”管理法,分井上下成立安全包保小組和安全監察小分隊,重點加大薄弱時段安全管理、風險辨識評估、隱患排查治理、風險過程管控力度,嚴抓隱患問題剖析、治理、跟蹤、復查。對安全隱患不按時整改、整改不徹底或出現反彈的,一律從嚴追究和處罰,全力構建查處隱患、防止事故的“天羅地網”,實現安全質量責任落實零縫隙、問題整改零留存、問題復查零反彈“三零”管理長效化、動態化,鑄就礦井安全生產的“鋼鐵長城”。
層層保穩定。堅持“穩定是底線”意識不動搖,層層簽訂信訪穩定工作責任書,建立分管領導包案全過程掛牌督辦、專業包調查全程跟進辦結、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包思想教育穩定穩控三級預防化解機制,切實把信訪突出問題處理好,把職工群眾的合理合法利益訴求解決好,推進礦井整體穩定態勢持續向好發展。
全方位關愛。搭好愛心接力橋,持續推進冬送溫暖、夏送清涼、健康查體、帶薪休假等活動不斷線,讓職工切實感受到礦井的關愛。據了解,今年該礦組織了120余名優秀職工分赴海南、貴州、內蒙古、青島等地帶薪療休養,使扎實肯干、任勞任怨的職工擁抱了榮譽、得到了實惠、愉悅了心情。
精準化幫扶。成立困難職工幫扶救助中心,制定精準幫扶救助管理辦法,通過定向幫扶、動態幫扶、金秋獎學等舉措,幫助困難職工解決生活、醫療、子女上學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實現精準幫扶無縫隙、救助全覆蓋、工作常態化,更好地將企業發展成果惠及職工群眾。
增強幸福感。以不斷提升職工的幸福感作為保障工程,持續加大“兩堂一舍”管理力度,定期對職工公寓的空調進行清理維護,更新職工宿舍房間內用品,并實行“樓長式”管理,切實改善職工的住宿環境和條件。每月拿出近20萬元為職工提供就餐補助,為職工配備智能化餐具柜,配發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餐具,在原有洗刷設施基礎上增加了餐具清洗池,并將空氣能熱水引進清洗池,確保職工用得舒心放心。同時,建立常態安全監管機制,實施職工代表“體驗式”巡視,定期對職工餐廳的飯菜質量、食材購買渠道、環境衛生等開展重點檢查,督促提升飯菜和服務質量。
取消夜班,周日集休。通過持續推進裝備升級和抓早開工、抓設備質量、抓勞動組織優化及人員到位、思想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三抓四到位”,堅定不移地實行全礦井“取消夜班+周日集休”新機制,徹底顛覆“一年365天,一天三班倒,24小時連軸轉”的傳統循環作業模式,消除了夜班及周日安全薄弱時段,讓職工更加體面工作、幸福生活,溫暖了職工的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美麗生態”礦井,濱湖一直在“趕考”,從未停步。“我們堅持環境面貌的外在美和綠色生產的內在美齊抓共管,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生態’濱湖。”鄧濤說。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備受關注的全國煤礦薄煤層智能開采現場推進會的成功召開,為全國同類型礦井提供了“濱湖方案”,全面展示了濱湖實力、濱湖品牌、濱湖形象,開啟了綠色生產變革新征程。
裝備效能在釋放。在全面使用薄煤層智能化采煤機組的基礎上,不斷挖掘設備提效內涵。圍繞礦井開采地質條件、設備運行通用性等主要技術參數,與設備廠家聯合研發應用直徑1.15米、截深0.8米的新型煤機滾筒,比以前的滾筒直徑降低0.1米,截深增加0.1米,現在割7刀就能完成以前8刀的工作量,工作面采高更加容易控制,基本杜絕了割頂破底現象,實現了提質增效。
管理智能在飛躍。全面升級地面調度指揮中心,通過增設改造崗點“天眼”、紅外感應、信息基站、各類傳感器等設備,更換光纖傳輸,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在傳統的安全監測監控、人員位置監測、主副井提升等七大系統監測的基礎上,實現了對運輸、供電、選煤等15個子系統的智能化監測監控,各系統數據、設備運行數據一目了然,可全方位、立體化地監控礦井安全生產的全貌。手機APP客戶端實現了與礦井調度指揮中心的有效對接,實現了一機在手隨地監控,礦井管理盡在“掌”中。
“一提雙優”在深化。洗煤自動測灰、無極繩絞車全程可視、井下中央泵房智能排水……智能采掘、智能儲裝運、智能選矸、智能洗煤、智慧調度指揮中心“五大板塊”協同升級;井下TDS智能選矸系統、智能無人值守磅房配套板塊、智能洗煤廠升級及矸石棚、洗矸棚、混煤棚建設等重點工程逐步實施和投用;黨員印記管理、智慧安全評價管理、黨建云管理、群眾安全網上綜合管理等網上平臺的綜合運用,涵蓋了礦井安全生產、黨建工作、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綠色”已成為礦井發展的底色,跑出了薄煤層礦井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礦井迎來了“互聯網+管理智能”新時代。
環境面貌在提升。為保持礦區美景,該礦不斷完善環境治理標準,制定了礦井環境衛生管理制度等長效管理辦法,對工廠、辦公地點、生產場所、“兩堂一舍”等區域劃點劃片包干,明確責任人,定崗、定人、定位、定工作量管理,每天集中保潔兩次,巡查不低于5次,對廁所、洗刷間和公共區域進行全天候、無死角保潔。在設立“440”值班熱線電話的基礎上,建立“地面巡查微信群”。物業管理中心值班人員看到群里圖文并茂的巡查問題后,第一時間安排整改,落實情況在群里“曬”出來,形成巡查、通知、落實、反饋“一體化”閉環管理。堅持攜手共建“花園式”礦井,對人工湖周邊及工廠環境進行綠化、美化、亮化,并建設了綠蔭停車場,增設了乘人車輛沖刷系統。走進濱湖煤礦,你會發現工廠寬敞整潔,綠樹成蔭、鮮花芬芳,小橋流水、亭臺樓閣點綴其間,夜色中的辦公大樓、職工宿舍樓、文化長廊更是霓虹閃耀、亮麗多彩,整座礦井生機盎然。
政治引領環境,環境改善民生,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站在新的起點上,不忘初心與使命,濱湖煤礦將持續深化“三個生態”建設,闊步邁上“科技引領、綠色開采、低碳發展、綜合利用、和諧共贏”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

調度指揮精準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