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羅敬玉
想以前不敢想的事,做以前不能做的事。這是山東能源肥礦集團陳蠻莊煤礦“紅色工匠研培基地”成立3個月以來的新氣象。他們通過自主攻關,破解了煤機變頻器的維修難題,掌握了煤機自主維護主動權,成為企業節支降耗提效的一大亮點。
“煤機變頻器作為煤機的核心部件,以前損壞了沒人會修,礦上只能把損壞的部件返廠維修或外委維修,每返修一臺變頻器就要支付30萬元費用,無形之中加大了成本支出。而且,返廠維修時間長達45天,嚴重影響正常生產。”研培基地負責人張鑫說。
今年8月份以來,隨著學濰柴、學萬華活動的深入開展,陳蠻莊煤礦“紅色工匠研培基地”逐步建成,全礦原有的3個創新工作室技術人員進行了創新融合,向著破解關鍵技術難題發起沖鋒。煤機變頻器構造復雜,對于平時只是維修簡單機電設備的技術人員來講,幾乎是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有一段時間很苦惱!因為找不到攻關的突破口。”研培基地技術人員張文回憶。
但是,困難再大,也擋不住青年創客們不泄氣不服輸的創新激情。為了實現技術突破,他們仔細研究了煤機變頻器中的線路、控制系統、內部結構,查找了煤機所有的配件型號,仔細研究結構原理。“為什么這條線路旁加個壓敏電阻?均壓電阻放在哪個位置最合適?我們進行了反復試驗。”張文說,當所有配件都搜集齊全,安裝在變頻器里時,大伙以為大功告成,沒承想,煤機還是不能正常工作。問題到底出在哪?晚上,創新團隊挑燈夜戰,開展頭腦風暴,最后終于發現了問題的關鍵。“我們通過研究,認識到煤機變頻器的核心部件是主板,主板就是變頻器的大腦,相關程序廠家會輸入關鍵性參數,不會給我們提供任何數據。”

集體攻堅克難
為破解“關鍵性參數”,突破最后一道技術壁壘,青年創客們用了最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煤機變頻器參數從10.1到99.9多達幾百條,他們全部手抄煤機里的參數備份,然后把每一條參數進行輸入試驗。當時既不能耽誤生產,還要做到統計準確,只能利用采煤機不生產時段或檢修時間,結合大傾角采煤環境,適當對參數進行試驗修改。修第一臺變頻器時,光在研究數據上就耗費了一個多月時間。
在研培基地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成功修復兩臺煤機變頻器,順利投入運行。所花費的配件投入只有幾萬塊錢,在省下數十萬元外委維修費用的同時,還鍛煉培養了一支企業自有高水平技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