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遠婷,項倩彤,張慧
尋常型痤瘡是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好發于面部和胸背部,影響著我國54%的青少年[1],以毛囊粉刺為首發癥狀。其病因與皮脂分泌旺盛、內分泌因素(如雄激素)、漏斗狀毛囊的角化不良和痤瘡丙酸桿菌的生長等有關。過氧苯甲酰(BPO)的抗菌氧化活性,可抵抗痤瘡丙酸桿菌和表皮游離脂肪酸,且能抑制漏斗狀毛囊的角化,已作為治療痤瘡的常規用藥[2],但并未對藥物濃度做出明確規定。本研究運用隨機數字表法、雙盲和安慰劑對照的實驗方法,評估2.5%、5%BPO凝膠治療尋常型痤瘡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現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科門診2016年6—12月120例診斷為尋常型痤瘡的15~40歲病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三組,每組40例,分別給予2.5%、5%BPO凝膠(法國高德美制藥公司,批號P28023-1和P26036-1)和安慰劑凝膠(尿素維E乳膏,上海運佳黃浦制藥有限公司,批號H20067488),每晚點涂于皮損患處一次。納入標準:年齡范圍為 15~40歲,符合尋常型痤瘡診斷標準[3],本研究經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病人或近親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隨其他面部皮膚病(如酒糟鼻、異位性皮炎);受月經周期影響的女性病人;備孕期、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病人;對研究制劑成分過敏者;有嚴重系統性疾病病人;2周內用過治療痤瘡藥物者;4周內服用抗菌藥物、激素者;同時運用化學剝脫、紅藍光治療者。
1.2療效評估方法采用Pillsbury國際改良法對皮損進行分級Ⅰ~Ⅳ級,在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第2周、第4周、第6周、第8周和第12周分別觀察病人的炎性皮損總數(炎性丘疹和膿皰的總和)、非炎性損害總數(白頭和黑頭粉刺的總和)和總的皮損數。采用痤瘡綜合分級系統(GAGS)進行療效判定[4],白頭或黑頭粉刺1分、丘疹2分和膿皰3分。療效指數(SSRI)=(治療前GAGS分值-治療后GAGS分值) / 治療前GAGS分值×100%。治愈為SSRI≥90%,顯效為60%≤SSRI<90%,有效為20%≤SSRI <60%,無效為SSRI<20%??傆行?(治愈+顯效)/總例數×100%。同時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即皮損的耐受度(紅斑和鱗屑發生率)。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三組治療前后皮損數的自身對比用配對t檢驗,三組間計量資料的對比用方差分析,三組間的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兩兩比較采用χ2分割法。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一般資料的比較120例病人納入實驗研究,每組各40例。2.5%BPO試驗組有2例失訪,1例依從性差故剔除實驗,共37例完成藥物療效和安全性評價;5%BPO有1例因面部不良反應停藥,2例失訪,共37位病人完成隨防;安慰劑組有1例因作用緩解更換其他治療方案,39位病人完成藥物療程和隨防研究。所有病人無結節和囊腫發生,每組病人性別、年齡、病程、皮損數(炎性、非炎性和總的皮損數)及過敏史間的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具體數據見表1。
2.2藥物療效評價組內比較:治療前和治療12周后皮損數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治療前三組皮損數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12周后皮損數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安慰劑組分別和2.5%BPO組和5%BPO組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2.5%BPO組和5%BPO組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2。三組間的痊愈率和有效率整體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安慰劑組分別和2.5%BPO組和5%BPO組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2.5%BPO組和5%BPO組間炎性和非炎性皮損的痊愈率(χ2=4.14,P=1.09)和有效率(χ2=0.79,P=2.88)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3。
2.3安全性評估2.5%BPO組有14例(37.8%)出現不良反應,其中7例(18.9%)有皮膚鱗屑,5例(13.5%)有紅斑,3例(8.1%)有刺痛,1例(2.7%)有瘙癢;5%BPO組有16例(43.2%)出現不良反應,其中9例(24.3%)皮膚鱗屑,5例(13.5%)皮膚刺痛,4例(10.8%)有紅斑,1例(2.7%)瘙癢;安慰劑組只有4例(10.2%)出現不良反應,有4例(10.2%)皮膚鱗屑,1例(2.5%)紅斑。除5%BPO組有1例病人因面部紅斑中斷治療外,余病人癥

表1 三組病人一般資料的比較

表2 治療前和治療12周后的皮損情況比較/(個,
注:多重比較為LSD-t檢驗,和安慰劑組相比,aP<0.05,和2.5%BPO組相比,bP>0.05

表3 三組病人治療12周后臨床療效比較
注:—表示此項無需統計;組間兩兩比較為χ2分割法,和安慰劑組相比,aP<0.05,和2.5%BPO組相比,bP>0.05
狀輕微,均可耐受,不影響治療。安慰劑組與2.5%BPO組和5%BPO組間不良反應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9,P<0.05;χ2=11.07,P<0.05),但2.5%BPO組和5%BPO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5,P>0.05)。
痤瘡好發于20歲左右的青少年,常累及面部、肩部、上胸背部,治療原則是降低皮脂腺毛囊中痤瘡丙酸桿菌的繁殖,抑制皮脂分泌,減少炎癥反應,同時剝脫堵塞毛囊的角質層。目前輕中度痤瘡主要治療方法是局部外用藥物,既可提高病人的依從性,又能降低系統性用藥的不良反應,包括維A酸、過氧化苯甲酰和抗生素[5]。維A酸可調節毛囊皮脂腺上皮角化異常過程,但需避光且對皮膚刺激性大,部分病人不能耐受依從性差。近20年來抗生素濫用,大大提高了臨床藥物的耐藥性。此外,由于種族的差異性,亞洲人群面部角質層屏障易受物理因素破壞,常出現過敏和刺痛感,所以臨床應用于面部痤瘡的藥物應更溫和,最大限度降低對面部的刺激性[6]。過氧化苯甲酰對痤瘡丙酸桿菌有殺菌能力,且對皮膚的刺激性明顯弱于維A酸類藥物。
本研究運用隨機數字表法、雙盲和安慰劑對照的實驗方法,評估2.5%、5%BPO凝膠連續治療尋常型痤瘡12周后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根據病人的一般資料顯示,女性病人居多,且集中分布于15~25歲。12周治療結束后,2.5%和5%過氧化苯甲酰凝膠組的炎性皮損數分別下降67%和79%,相比安慰劑組減少 46%。同時,三組非炎性皮損數下降各為61%、70%和36%,歐洲醫療指南認為各組間差異超過10%即有臨床意義[2]。三組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明顯高于安慰劑組,且5%BPO組的第12周治愈率高于2.5%BPO組。因為痤瘡具有自限性,其臨床癥狀的轉歸除了與藥物治療有關外,病人的年齡、心情、飲食、睡眠、壓力、生活環境和習慣等都具有相關性,保持睡眠充足、心情愉悅、釋放壓力和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飲食清淡等都可以促進痤瘡的緩解。與治療組相比,安慰劑組的臨床有效率中有效病人占大多數,而其他兩組均分布在治愈和顯效組,所以仍具有可比性,同時為了避免影響病人的依從性,我們將安慰劑軟膏重新放置于自制藥膏的瓶中。不良反應發生率的結果顯示,隨藥物濃度增加而增高,2.5%和5%BPO組的不良反應分別為37.8%和43.2%,但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主要表現為用藥局部皮膚刺激感(紅斑、瘙癢和蛻皮),但病人可耐受,除一位病人中斷治療,余均可耐受繼續完成實驗研究。
綜上所述,面部痤瘡有損容性,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很多病人選擇化妝品治療和遮瑕。因此,早期應用正確的治療方法可避免形成炎性或非炎性皮損,并防止向結節、囊腫或瘢痕進展。該研究顯示2.5%和5%BPO不僅可降低炎性皮損數,也同樣適用于非炎性皮損,兩者除治愈率有差異,其余均相同。兩種藥物外用可明顯改善癥狀,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且不良反應少,病人依從性高,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