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建維
摘要:說起中國的基建能力,在世界上都是有目共睹的,中國人民有著特有的韌勁,不管是再難再險的工程都能完成。在別人的眼里,很多工程可能并不可能,很多困難也無法克服,但是在中國人的眼里卻不是這樣。我們克服了很多地勢困難,也克服了各種難熬的自然環境,縱觀現在中國的超級工程,幾乎都能讓世界為之震驚。最近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紅旗河工程能否建成,其影響怎樣?筆者就紅旗河工程建成可行性及影響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紅旗河工程;建成可行性;影響
前言
近一段時間以來,關于紅旗河工程”的報道頻頻見諸媒體,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紅旗河”是從青藏高原向西北干旱區進行的大規模、遠距離、跨流域的調水工程設想,分別引我國西南諸河的水資源共計600億m3,通過隧道、水庫、渠道輸送到新疆等西北干旱地區,繞山而行,順勢而為,全程自流6118km;工程預計投資4萬億元,工期10a,帶來的效益是新增2億畝農田(1畝=1/15hm2)、15萬~20萬km2的荒漠變綠洲,1000多km的航道、改變中國的氣候格局。這是足夠美好的愿景工程。但我們認為面臨著地質、技術、經濟、社會、生態等領域的多重嚴峻挑戰和極大的不確定性。還有市場需求、投資效益和國際河流水量分配等諸多問題。
1.紅旗河工程建成可行性分析
1.1引水量無法滿足目標用水需求,經濟上不可行
“紅旗河”的引水河流包括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根據水文資料,這幾條大河的年均徑流總水量是4139億m3。紅旗河穿越位置處諸河的年均水資源量分別是:雅魯藏布江調水口大拐彎以上年均徑流量634億m3(鄰近調水口的奴下水文站);怒江調水點嘉玉橋附近年均徑流量是241億m3(嘉玉橋水文站),瀾滄江引水口的年均徑流量164億m3(在昌都與察雅之間,瀾滄江昌都水文站);金沙江引水點崗托,崗托沒有水文站,但在它上游150多km的直門達的年均徑流量是116億m3,估計崗托的年均徑流量不會超過130億m3;雅礱江調水點在甘孜附近,甘孜年徑流量115億m3;大渡河的調水點在大金川上游,大金川年徑流量160億m3合計1444億m3,占被調水河流總徑流量的35%;紅旗河計劃年調水量是600億m3,占可調水量的42%(可調水量是指調水點以上流域來水量)。如果不考慮國際河流、調水口以下的水電站及工程、相關河流水文水資源、生態環境風險以及相關社會經濟等其他因素,單純就水資源而論,理論上可以滿足600億m3的總調水量。但600億m3的調水量無法滿足該方案設定的目標。無法滿足2億畝現代農田建設用水量,無法滿足15萬km2生態綠帶建設用水。
1.2不確定性大:調水進入干旱內流區,生態環境后果難以預估
跨流域遠距離調水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在決策之前,首先要對可用水資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質進行綜合評價;其次,對各種不同目的的需水情況進行評價;對現有水資源的使用效率作出評價;對調水工程的工程效益、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從環境與生態角度看,調入區的調水規模必須適宜,在缺水區增加水量并非愈多愈好。生態平衡與水量平衡之間有密切關系。眾所周知,對于一個地區,水量平衡要素(如降水、蒸發、地表水與地下水等)是重要的生態物理因子。跨流域調水工程會引起相關地區水量平衡要素及其對比關系發生變化,最終將導致生態系統的改變。一般說適宜于生態平衡的調水,環境影響可望較小,但是調水工程還包含其他一系列環境影響的問題,必須作進一步的討論。調水對環境影響的評價直接涉及到工程的可行性,其影響有正有負,內容十分廣泛。由于水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物質,也是最活躍的環境因子。調水改變水平衡與水文循環會連帶著環境的變化。調水對環境影響的過程,可以歸納為以下模式:調水→改變原來的水文過程→自然環境變化→社會經濟變化。以上模式表示了影響由初階到高階的順序。國家大型調水工程應該建筑在踏踏實實工作積累和精確的資料分析的基礎上,既要做好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分析,又要預估工程實施的環境后效和生態后果。用于大工程的每一分錢都是納稅人的血汗,需要倍加珍惜。我國經濟實力雄厚,但不應成為實施不計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后果的超大型工程的前提和借口。
2.紅旗河工程建成影響分析
紅旗河一旦完工,最顯著的一個好處是,有可能開發出8億畝沙漠土地。僅此一項,完全有可能提前若干年把我國的GDP上升到100萬億級別臺階以上(之前的一份資料稱,目前我國耕地面積約為18.51億畝)。這項工程一旦完成,將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一項"調結構、穩增長、抑物價、促就業"的經濟戰略工程!是一項偉大的國土環境治理與開發建設工程!是一項偉大的"增雨與大漠綠化"工程!其價值將遠超都江堰,是一項實現"大漠賽蘇杭"的偉大工程!
中科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地球物理學家陳運泰認為,希望能積極推進“紅旗河”西部調水方案,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處于非洲的埃及,尼羅河的阿斯旺高壩的建成,使40萬公頃沙漠變成了良田,埃及的農業產值因此翻了一番。
中國幾千年來以農業經濟為主,而水利正是農業發展的命脈,水利興則農業興,農業興則國家穩;近現代工業發展中水利依舊占有無比重要的地位。水利移民正是源于以水養人,以人養水的宗旨而進行的一種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活動。從原始社會、走過農耕時代、步入工業文明。至今,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依偎著一條主河流。所以,一條河流孕育一方文化,一個流域的水資源環境決定或影響著一個流域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國西部的水利事業肇興于先秦時期。西部地區是秦人的發祥地。秦自穆公之后,不斷向外開拓疆土,勢力范圍逐漸擴大到巴蜀等地。當時建成的都江堰和鄭國渠等大型水利工程,代表了中國先秦時期水利建設的最高成就。西漢王朝的移民實邊和屯田政策也有力地保障了絲綢之路的安全,強化了對西域和河湟地區的有效控制和經營管理,使河西走廊成為拱衛關隴和中原的有力屏障,同時為此后歷代王朝控制管理提供了“河西模式”。
參考文獻
[1]葉磊,周建中,曾小凡等.水文多變量趨勢分析的應用研究[J]水文,2014,(6):33-39
[2]桑燕芳,王中根,劉昌明.小波分析方法在水文學研究中的應用現狀及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3(9):1413-1422.
[3]湯潔,王憲澤,李青山,等.第二松花江流域 1956—2006降水量時空變化特征分析[J].水資源保護,2011,27(6):14-18.